Home > STYLE - 華語電影魔幻舞台 part 1
STYLE

華語電影魔幻舞台 part 1

2015/12/09 編輯 / shirley lu

金馬獎擁有無比的魔幻力量,李安說:「即使拿過奧斯卡,金馬獎還是很重要。」近年華語電影在世界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包括新加坡的兩岸四地,同樣都以電影做為發聲的語言,雖然不同區域背景,會說出不同的主觀意識,但一部用心的好電影,同樣會打動人心。金馬獎有雄心,跨出狹隘的地理限制,打造華人尊崇的最高殿堂。我們也訪問了四位不同背景導演,跟我們分享華語電影將會走何處。 Text by 張世文 Photographs by 林鼎皓、李玉清、CK(Secret 9 Production House) Retouch by Man Yuen(Secret 9 Production House) Images:courtesy of Piaget、金馬影展執委會、紅豆製作 Special thanks to 大稻埕217、台北光點

第52屆金馬獎與金馬影展剛過,人們似乎仍回味於這場電影饗宴的餘波當中,雖不像韶樂般繞樑三日,讓人食而不知肉味,但華語電影在兩岸三地乃至於全世界,的確有它獨特的魅力存在,近年包括各大國際影展的斬獲或海外版權的佳績,讓華語電影也在國際電影工業中佔有相當的一席之地,雖然香港、台灣、中國與新加坡等華語地區所拍攝的電影均有完全不同的風味,但綜而觀之,華語電影也因為這些不同風味的連結,讓他愈顯繽紛。 當然,華語電影成為如此與眾不同的品項,金馬獎的存在自是不可抹滅的一段。自從20年前第33屆金馬獎決定開放中國電影報名,金馬獎便積極地讓自己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性」華語電影獎,而金馬獎在這幾年的努力,也的確在兩岸三地和海外華裔電影人中建立了崇高地位,相較於強調本土性的「香港電影金像獎」與中國的「金雞百花獎」,金馬獎的確讓華語電影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品類。 [embed]https://youtu.be/gHVwDv7Ux6A[/embed]  

宏觀抑或微觀?

雖然每年金馬獎頒獎後,總會有一些「為什麼金馬獎不支持本土電影」的論戰,但金馬獎似乎想成為「華語奧斯卡」的企圖心一直存在,但它介於「商業類型片」與「藝術片」之間的立場遊走,也讓它走進一個有趣的領域,也造成華語電影系統的多元衝突感。 雖然說,台灣因為政策或意識形態使然,設定了中國電影在台上映的十部配額,加上近年因為本土化意識高漲,當評審結果不夠「愛台灣」時也會被某些網友大加撻伐。就拿這次擊敗《灣生回家》、奪得最佳紀錄片的《大同》來說,明明是一部闡述居住正義、批判中國政治集權專制下地方首長的權力瘋狂,但卻也可以因為這部片來自中國,被網友指稱為金馬獎「媚中」的荒謬狀況。 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但也呈現了目前金馬獎的尷尬情狀。而去年擔任評審的台灣導演陳玉勳就在臉書回應,金馬獎是一種藝術大於政治的呈現,「政治會改朝換代、暴君會死,但藝術會永遠流傳下去。」也因為這些人的堅持,金馬獎亦成為華語電影中不可忽略的存在。 [embed]https://youtu.be/h6e4x5-NqPk[/embed]


商業還是藝術?

有影評人說,與其說金馬獎是華語世界的奧斯卡,還不如說是華語世界的「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與奧斯卡代表「產業界對電影技藝水平的最高要求」不同,日舞影展是反映「個人化另類電影風格」,而金馬獎在華語世界,可說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有趣地位。 在九○年代,亞洲各國的在地電影在長期高度雷同公式的生產下,及來自電視與外來電影的競爭下,紛紛不支倒地。打開這個瓶頸的里程碑之一是2000年的《臥虎藏龍》,為電影工業帶來一劑強心針,它集合跨國資金、武俠想像和離散人才,將原本已略帶陳腐的功夫電影提升至國際規格,並啟動全球的東方電影熱;此時香港的《無間道》也運用在地元素、跨國規格創造了另一種警匪片的高峰,並成功型塑具市場動能的新香港風格。至於國片,在2008年《海角七號》出現後,重新開啟了台灣電影工業的一股熱流,至於之前的公路電影或紀錄片,也是讓台灣電影開始走出不同道路的催化劑,這些都是華語電影新世代的獨特力量。 今年金馬獎的得獎名單,仍是商業與藝術並存。或許與今年評審團主席陳國富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及的評獎觀──「任何的有份量的評獎,都應具有挖掘和介紹的功能。如果它永遠都在肯定那幾個已經耳熟能詳的大師,那是失職的。」有關,也與金馬獎作為華語電影新世代主要「推動者」角色有關。當然,說金馬獎是華語電影的「嘉年華會」或有些誇張,但金馬獎的「企圖心」可由此得見,而華語電影也因為電影人的獨特思維,從中產生不同的多元想像,這樣的「魔幻時刻」,也是他們一起創造出來的,這些電影人如何看待華語電影?的確是個有趣的大哉問。 主圖 左前排起順序:最佳音效 杜篤之《刺客 聶隱娘》;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舒米恩.魯碧《太陽的孩子》;最佳新演員 李鴻其《醉‧生夢死》;最佳改編劇本 萬瑪才旦《塔洛》;最佳女主角 林嘉欣《百日告別》;最佳導演 侯孝賢《刺客 聶隱娘》;最佳女配角 呂雪鳳《醉‧生夢死》;最佳原著劇本 賈樟柯《山河故人》;最佳造型設計 黃文英《刺客 聶隱娘》 左後排起順序:最佳音效 吳書瑤《刺客 聶隱娘》;最佳音效 朱仕宜《刺客 聶隱娘》;最佳動作設計 徐浩峰《師父》;最佳創作短片 程偉豪《保全員之死》;最佳男配角 白只《踏血尋梅》;最佳攝影 李屏賓《刺客 聶隱娘》;最佳新導演 畢贛 《路邊野餐》;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林尚德《醉‧生夢死》;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曾韻方《醉‧生夢死》;最佳美術設計 邱偉明《華麗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