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音樂 - 【Esquire聽音樂】黑星殞落:David Bowie《Blackstar》(Thank you, David Bowie!)
音樂

【Esquire聽音樂】黑星殞落:David Bowie《Blackstar》(Thank you, David Bowie!)

2016/02/18 編輯 / 郭 璈

今年1月8日,David Bowie 69歲生日當天,他發行生涯第25張錄音室專輯,兩天後即在紐約自宅中因癌逝世,這張《Blackstar》成為他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的辭世寓言,亦是他縝密計算的最後一支舞,黯黑密星籠罩著反流行精神的黑色迷霧,再度用他最擅長的實驗音樂,為其燦爛一生烙下完美謝幕,那些最後想和歌迷說的話,都在這張裡頭了。 

Text by 郭璈 Images:courtesy of 索尼音樂


David Bowie離開我們了。這位史上最傑出的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藝術家兼演員的天才,他是Rocker、Superstar、文藝青年與時尚謬斯的綜合體,是先知兼實踐者,身體力行心中對於藝術的想像與可能,我們總讚美Bowie不屬於這個星球,在他面前,塵世間萬物都相形失色。 



從出道以來,他不斷打破性別界限與舞台形象的分野,一生永遠為所有自我迷失的異端族群溫柔地發聲歌唱,直到最後一刻亦然,張愛玲說人生是一件爬滿蝨子的華袍,那麼Bowie無疑是唯一一位能讓這件袍子昇華的代言人,他用華美揭露無間世界的善惡,是人類追求自由的最佳表率。

Bowie從不創造流行──他本身就是流行,然後再打破流行,周而復始,世人多記得他Glam Rock底下中性姿態,孰不知鮮少有人能如他各種樂風都碰都玩,游走於龐克、搖滾、民謠、迷幻、電子、爵士與實驗音樂,在每個年代都能記上一筆。 

這位音樂界的巨人從不刻意隱藏自己的脆弱,反之,真誠就是Bowie歌曲最動人的誘因,《Blackstar》可說是前一張專輯《The Next Day》對生命提問的延續。這次他找來紐約爵士樂界的箇中好手當班底:Donny McCaslin的薩克斯風、Jason Lindner的琴鍵、Ben Monder的吉他、Tim Lefebvre的Bass與Mark Guiliana的鼓點,混音師Tony Visconti在去年底就表示:這張專輯的目的,就是要離搖滾遠遠的。


David Bowie生涯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Blackstar》,索尼音樂發行。


所以,開場同名曲〈Blackstar〉透露著不安因子──長達近10分鐘的黑暗詭譎歌劇,精彩碎拍鼓點帶出的嗓音如鬼魅,前半段是徜徉太空中的前衛爵士樂、後半段則是明亮的Acid House唱著藍調:「I'm not pop star, I'm a black star.」在生命盡頭,Bowie化身黑色星球,在生命之燭燒盡的最後一段,依舊堅持用音樂來向世界告別,《Blackstar》成為他向樂迷與地球說再見的辭世之詩。

生日前夕發佈的〈Lazarus〉改編他自己的外百老匯音樂劇同名曲,從MV就嗅得濃郁的死亡美學(Lazarus是聖經記載的耶穌門徒,在病死後復活。),那句「Oh, I'll be free, just like that bluebird.」唱得淒美,薩克斯風詭異卻又令人陶醉;晦澀的專輯在末兩首突然變得異常浪漫,〈Dollar Days〉唱著對生命的渴求。

最後一首歌〈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即是最後遺言,漫遊都會間的愜意中隱約帶著灑脫,記住這一刻,我們有何其有幸能見證這位不世天才一生的劇終,外星人走得寧靜而安詳,僅留給世人他所留下的美好。 



 Thank you,Bowie!感謝你所帶來的一切。 

完整內容請詳見Esquire國際中文版2016年2月份第1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