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STYLE - 任人宰割的英雄
STYLE

任人宰割的英雄

2015/07/28 編輯 / Liao Christine

由班.方登(Ben Fountain)著作,以本世紀初911事件過後,美軍已出兵伊拉克為背景的著作

《半場無戰事》(Billy Lyn's Long Halftime Walk),在2012年推出時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 獎年度最佳小說及《時代雜誌》年度十大好書等殊榮,更將由導演李安改編為電影在明年上映, 竟是什麼樣的特色讓這部近代作品在短時間內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呢?   Text by 廖子良 Images:courtesy of 時報出版、大塊文化mp本書的時代背景僅是十年左右的過去,對國際事務稍有關心的讀者,應該仍對美國開始全面啟動反恐戰爭那段過去仍有印象,除了在國際上對此政策引起議論,在美國國內對參戰的意見,比較起遭到攻擊後壓倒性的支持,儘管現在仍有ISIS之威脅,當下要求政府退兵似乎越來越壯大。全國由下到上從最初的激情,到目前對戰爭之於社會及個人的影響,正是這部作品中所要探討的主題。 故事中,因為在戰役中搶救隊友的畫面在電視新聞中播出,而成為全國英雄的19歲下士比利.林恩,跟著與他同一班出生入死的弟兄們返國時被塑造成偶像,在政府與軍方安排的行程下在各大城市間展開所謂的「勝利之旅」,當成國家最好的宣傳工具(然而活動結束後又要回到前線)。這趟旅程讓這群大多出身社會中下階層,因各種理由不得不從軍的年輕人見識到了人情冷暖,了解在包裝出來的榮耀表象下,什麼是虛偽的而什麼是真實的。 簡單說明的話,故事的核心問題可能會被定論於「反戰」如此簡單的一個詞,但作者實際想探討的問題要更貼近個人得多。「這感覺其實滿怪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在戰場上的死亡威脅下求生存,經歷痛失同袍的悲痛,在惡劣環境下生活,與家人隨時都可能是最後一次說話,這些經驗是許多下達決策,大放厥詞揮兵挑釁的人所沒有實際經歷過的。在台灣由於徵兵制的緣故多數男性對於軍事化生活尚有些許概念,但實際上戰場的那種生死交關的恐懼卻是大部分人沒有體驗過的,更別說在上位藉由宣揚國家主義來操弄民意的政治人物了。 而另一條劇情敘述經理人試著將他們的經歷兜售給電影公司以改編電影時,更可以看到整個大環境下相當可笑的現實面。「支援軍人,支援軍人,是啦,我們他媽的都以軍人為榮啦,可是一講到錢呢?一旦有人要為前線軍人掏腰包呢?突然之間大家預算都好緊喔。」當群眾受到傳播媒體力量感染,將自己選擇性代入這些當事人的經驗的同時,卻對他們實際的處境和難題缺乏了解,也沒有興趣進一步投入改善(似乎和台灣在國際體育賽事得獎後民眾及政府的相對反應頗為類似)。 故事發生在前線後方,這些對國家、社會及資本體系在作者筆下看來寫實卻又無比荒謬,戰爭的殘酷大家耳熟能詳卻鮮少有人實際體驗過,相反地作者利用熱切的民眾、投資收購、體育比賽、新聞媒體,更能讓讀者透過熟習之物察覺制度下種種的不合理處,進而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更深的反思。  sp細膩動人的時代故事 台裔美籍作家吳茗秀的第一本小說《三郎》(The Third Son)是相當具有野心的著作。長達數十年的背景設定始於日治末期的台灣,出身桃園望族的三郎從年少時期便因為父母偏愛及思想不服從權威,總是與家人和周遭環境格格不入,並身處於長兄一郎的陰影下,而故事便跟著三郎的成長見證了日本政權、國民政府接管初年等各種重要社會事件,包括日本投降、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而後決定赴美後更是看到了台灣的高壓政策與美國的種族問題等⋯⋯儘管貫穿全書的是兄弟間的競爭情節與另一段愛情故事,顯然國內讀者會對作者如何精確地勾勒出在動盪歷史年代格局,以及當時人民各種細微情狀更有興趣,這樣的題材的確是相當少見的。     【完整內容請見2015年5月號君子時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