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STYLE - 潛藏在童話背後的現實
STYLE

潛藏在童話背後的現實

2015/08/05 編輯 / Liao Christine

前陣子以流浪狗為主題的紀錄片《十二夜》在國內引起了一陣關於動物權的熱議,而儘管討論以動物處置為主,牠們卻從不是扮演積極發生影響的角色。而匈牙利導演柯諾.穆恩德秋(Kornél Mundruczó)在電影《忠犬追殺令》(White God)中讓這種權力關係變化逆轉,產生的是一部極具感染力與震撼力的作品。  Text by 廖子良 Images:courtesy of 美昇國際、華映娛樂   電影原名「White God」在片中從未明顯透露意旨為何,然而這樣的題名似乎靈感來自1982年同樣關於作品《白狗》(White Dog)──同樣也是以動物探討族群壓迫與對立關係的電影。片中動物位置顯然是替代了弱勢團體,而原文標題「白神」也是暗指人類,或是白人──在階級與權力關係間的優勢族群。這樣的象徵意涵非常明顯──由電影開場在屠宰場,一頭牛被扒皮,腹腔切開時內臟傾洩出來的景象便可感受到,相對於握有生殺大權的優勢個體,位於弱勢的族群就如同牲畜一般任人類宰割。片頭引用詩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說過的話:「每個恐怖的東西都需要我們的愛。」──引導了觀者去透過這些外圍者的角度看世界。 在電影中,暫時與父親同住的女孩莉莉與混種狗哈根原本形影不離,但父親將哈根遺棄街頭。孤獨在外的哈根經過人類不斷無情對待,甚至淪為鬥犬。最後被送到收容所時已變得對人類充滿敵意。而當他與其他被壓迫的狗兒群起反抗時,必要讓那些原本剝削凌虐他們的人血債血償…… 觀影經驗讓人最印象深刻的地方是電影前後半氣氛的迥然不同。在人狗分離初期,兩位主要角色在各自的人生迷失,探索未知環境,與不同人物互動,彷彿有種在看《靈犬萊西》的錯覺。然而當劇情繼續進行,莉莉與父親的關係漸漸改善,哈根的境遇卻每況愈下,更凸顯出看似親近的兩者,對彼此依存性的差異,對莉莉失去狗的傷痛終會淡去,可是對哈根來說失去主人和歸所就像失去了神與信仰一般。 而這樣的情緒在狗兒反撲後急速轉化,驚悚的氣氛,讓人聯想到《鳥》這類傳統動物恐怖片,然而在這次的角色安排中,比起受到攻擊的人類,我們反而更加關心那些看似瘋狂的動物。這除了是拜獨特的角色建構技巧所賜,劇組中攝影師、動物訓練員的努力絕對是功不可沒。低角度晃動的鏡頭將觀影者代入狗兒的觀點,也捕捉了動物的各種細膩神情。而影片開場未使用電腦特效,讓274隻狗在布拉格街頭狂奔的鏡頭,也是極為震撼。 然而相較於動物的表現,人類演員的部分倒不那麼突出,片中理應是故事主角的莉莉,在全是負面與極端情緒時常常並不太讓人信服,反應看來似乎過於平淡,而父女間關係的轉換也處理得過於倉促突兀。儘管有這一點不足之處,但本片在處理以相當反應現實的暗喻和設定,來塑造這部看似奇幻風格,卻不失真誠的作品,為觀影人帶來了許多值得探討玩味的議題和思考空間。 movieside有缺陷的感動 是否記得新聞中看過當下十分感動,但很快就將細節淡忘的「好人好事」相關新聞?《五個小孩的校長》給人的經驗便是這種感覺。本片的確是根據香港真人真事改編:楊千樺飾演的呂校長以4,000元港幣的低薪擔任瀕臨倒閉,只有五名學童的幼稚園的新校長,一肩扛起校工、教師、招生等任務,到最後甚至努力讓幼稚園免於被廢校的故事。電影中主角呂校長行善的背景及動機著墨不多,在古天樂扮演的師丈更是戲份可有可無,一些和劇情完結相關的重要內容反而被壓縮到影片完結後的字幕才另做說明,這樣的安排邏輯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另外也許是為了避免電影中因為現實嚴苛的因素將整體氣氛變得太沉重,一些過度浮誇的配角與劇情反而讓人覺得和故事主線有點格格不入,所幸靠童星演員們稚嫩卻自然的演技仍相當打動人心,否則倒是可惜了這樣一個特殊的題材。 【完整內容請見2015年4月號君子時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