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訪問 - 說好故事的堅持 陳和榆
訪問

說好故事的堅持 陳和榆

2017/06/02 編輯 / Lee Paris

我們專訪到陳和榆,當天氣氛很輕鬆,T恤牛仔褲,搭配一雙白色球鞋的他有點學生氣,確實也還是研究生,不過講到戲劇、劇場跟電影,他眼神堅定,談戲的製作過程,是折衝,是保留,是裁剪,是一種拍戲的執著。 

Text by 黃博鉞 Photograph by Cheng-Yao Tsai Images: courtesy of HBO Asia、公共電視 

只是誰又料想得到,一部畢業製作能有這麼大的空間,與HBO Asia合作的《通靈少女》6集殺青,在亞洲各國引發熱烈迴響,好久台灣戲劇沒有傳出這樣的捷報了,想當然整個製作團隊以及此劇的靈魂人物,導演陳和榆會成為話題的焦點。 

生活感才是最大的武器 

聊到與HBO Asia的合作,陳和榆不諱言能發揮的空間很大,但限制也很多,困難是有的。就像許多人常說的語言問題,為什麼最後台語(閩南語)變少,因為遇到了政策,當你要賣到不同國家的時候,每個國家都會有他的限制,有時候遇上法規,就有需要協調的地方。舉例來說,最初被要求全中文是因為新加坡的法律,他們為了推廣華語,禁止電視劇講方言,對星國來說,台語就是一種近似他們福建話的方言。台灣是多語言的島國,我們生活習以為常的語言轉換和新加坡很像,但兩國在法規限制上,視角很不同。

 導演跟劇組認為,這個題材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感,多語言是我們習慣的日常,如果要全中文,反而失去了這個最重要的核心,雖然在多次辯論後HBO Asia有所折衷,呈現比例上還是受到些許影響,這是面對國際市場不得不的限制,為了不喪失寫實感,整個團隊不害怕跟HBO Asia碰撞。陳和榆說,很努力維護,是為了保持這個故事的生活感,他也笑說,就像最初短片也沒有拍鬼魂,但HBO Asia希望拍出來,認為這是一種情感的連結,只是他們也擔心,拍了太多,會不會失真?會不會變成某種靈異的類型片?因為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是不會看到鬼的,討論的結果,雙方同意只在通靈的關鍵時刻出現。

 《通靈少女》劇照 

《通靈少女》劇照 

其實最初拍《神算》決定找索菲亞前,陳和榆曾拜訪了數間宮廟,談到台灣民間信仰時,無論是像索菲亞說:「多位一體,萬教合一」的特性,還是他的觀察,確實每一家的觀點都有點不同,雖然有一個大概的趨向,有類似的禁忌和傳統,只是依然百家爭鳴。雖然劇組選擇了索菲亞的經歷作為建立世界觀的方式,但並不是一個絕對值,為了不違背真實,也作了非常多的考據。

 像是一場小真持劍起乩,九天玄女上身的戲,也有觀眾反應為什麼不是媽祖,聊到這,採訪的我們立即反應:「媽祖不拿劍的。」陳和榆笑說,對,真的流派太多了,當有人言之鑿鑿的說出來,旁人也會覺得有道理,而戲劇必須選一種說法,這樣才不會互相矛盾。事實上這個題材處理不易,最初被HBO Asia找上時,還以為要拍得很像美國影集,像是靈媒辦案阿,有一些特效什麼的,但對方反而喜歡故事原本的樣貌,青春成長,講人的情感互動,這才是這個故事最大的武器。

 拍出劇場魂 

很多人都知道陳和榆喜歡李安導演,當然號稱不拍續集的馬修范恩導演的電影他也很喜歡,特別對李安有所共鳴,是因為同樣劇場出身,而劇場裡有些導戲的觀念影響他很深,像是李安特色就是注重在說故事,角色為主的故事,這和他在劇場受到的訓練很像。

 因為劇場的表演在一個框框裡,有點像看電視卻又不太像,實際上所有的表演都發生在當下,過了就沒了,沒辦法複製,但這也是其中的魅力,一氣呵成,真實感很夠。導電影、電視劇則不一樣,很多是拆解,兩種不同演員的觀念也有差,陳和榆希望能把這種整體感和交流帶進戲劇裡,不過就會很辛苦。

 取捨是導演功夫 

先前訪問易智言導演時他曾說比較喜歡編劇的工作,也不免讓我們好奇的問了陳和榆,在這部劇集中,同樣編導兼具的他會更喜歡哪一個角色?他幽默回答,不同的樂趣和不同的痛苦,當然通常是痛苦時間會比較長,樂趣往往在最後。非要選一個的話,會比較期待擔任導演,這是能看到全局的角色。擔任導演要作一百萬個決定,每個決定背後都是責任,只是當整個劇組的工作人員都希望幫團隊加分時,導演就成了那個取捨的人,因為他看到整體,要替戲劇調配出最好的選擇。

 _DSC0731-TCY 

【完整內容詳見Esquire國際中文版第142期2017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