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訪問 - 重建紡織王國的夢想 杜恆誼
訪問

重建紡織王國的夢想 杜恆誼

2015/10/15 編輯 /

企業家,56歲│台北市,2015年9月25日採訪。

Text by 張世文  Photograph by 林鼎皓 

「其實我在做的,只是想帶給台灣微小的改變而已。」跟杜恆誼聊起他對台灣紡織業的想像,他謙虛地這麼說。從事超過35年的紡織業,他笑說跟布培養了深厚的感情,「我現在任何一件衣服只要一摸,裡面原料的比例大概就可以一清二楚了。」台灣傳統產業的經營者,對於自己的所在行業,似乎都有這樣子的自信,這當然也沒錯,花了一生浸淫於其中,能不專業嗎?

 這也是台灣傳統產業的宿命。早期台灣的傳統產業多是外銷導向,不管是製造原料、成品加工,目標對象都是國外品牌廠商,長期下來,對於技術的專業程度愈發精純,但「為人作嫁」的無奈感仍是揮之不去,「講難聽一點,這是因為被供應價值鏈所綁架所導致的結果。」以「賣規格」對外提供技術,以「低廉成本」對外提供廉價勞力,這似乎是台灣傳統產業逐漸陷入的困境,「這一種純粹B2C的行銷手段,吃的都是我們自己的老本,如果當其他地方可以提供更廉價成本的服務,台灣的傳統產業就更走不出去了。」所以,「轉型」或許說只能是台灣必須走的改變之路了。 

怎麼做?「我們擁有技術、經驗累積出來的知識價值,欠缺的是應用與行銷的能力。」杜恆誼說,台灣紡織業長期就具有相當的市場佔有率跟競爭力,強化直接與顧客的溝通,是紡織業這類傳統產業必須要走的道路,「紡織業可以轉型為服飾業,但如果再拿過去跟外銷客戶談的『技術』與『規格』給消費者,他們絕對聽不懂的。」杜恆誼說,他想創造一個台灣典範,告訴大家傳統產業也可以如此走向新生,「如果我們再持續做低階加工,遲早會被市場淘汰。」於是,杜恆誼從自己熟悉的機能布料出發,導入設計思維,想像如何可以做出有功能性,又具時尚感的服裝品牌,「我們觀察了很久,發現台灣的品牌不是走向商務,就是走向戶外,能不能有一種服裝,你在商務場合穿著不會太突兀,而在戶外活動時又不會太限制?」這種被杜恆誼稱之為smart casual的服裝,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 

轉個彎 重塑生活風格 

杜恆誼說,服裝是生活的一部分,你要怎麼去跟消費者對話?因為是要讓消費者直接「使用」,自然無需非常強調產品的技術,「溝通的語言是要讓對方聽得懂的,所以我們跟他們討論的是『生活風格』。」從材料、技術,升級到應用與生活風格,杜恆誼坦承這花了不少時間,「但,這才是台灣品牌的真正價值與能量。」 

做一個台灣品牌並不容易,要革消費者的命之前,先得革自己腦袋的命,「過去我們萬源紡織很強,一年紡出來的紗可以繞地球27圈,但現在不能只談這個。」想像一下,什麼叫台灣風格?怎麼樣才能作出具台灣風格的服飾?杜恆誼說,台灣廠商在時尚產業的進展相對較慢,既然如此就必須另闢蹊徑,跟消費者溝通的內容,必須從時尚轉變為生活,「我相信,科技與聰明的設計可以改善現代人類的生活,服飾也可以這麼做。」把自己的優勢轉化,在與消費者溝通,轉個彎的小改變,反而成為新的契機,「當我再把smart casual放進來,消費者就能聽懂了。」 

那接下來呢?問起杜恆誼的計畫,他笑得很開心,「我屬於台灣傳統產業的第二代,我們上一代用自己的力量,把台灣打造成了製造業的王國;作為承先啟後的角色,我們要做整合的一代。」台灣傳統的中小企業慣於單打獨鬥,進入新世代杜恆誼認為必須要透過整合,讓產業的能量匯集,共同整合成一股新的力量,「未來的商場戰爭不會只是單一企業的競爭,而是產業乃至於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台灣受限於市場規模的天然障礙,在沒有規模經濟的支援下,過去的中小企業也只能各自打拼,但杜恆誼的想像,是將一個產業的供應鏈聚集起來,用「組織戰」的方式來跟外國競爭,「接下來的世界,不是打游擊戰的世界了。」雖然作法仍在摸索中,但小小的革命火花,已在台灣面對世界的挑戰中,燃燒起來……   


杜恆誼 

萬源紡織董事長,台灣紡織業第二代,自認對台灣服飾紡織業懷有感情與責任,創立機能服飾品牌Outerboro,並希望透過整合供應鏈協助中小企業轉型,集結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