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STYLE - 與光邂逅之時 寶藏巖環境藝術燈節
STYLE

與光邂逅之時 寶藏巖環境藝術燈節

2016/03/08 編輯 / 郭 璈

每年元宵時節,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都會以一年一次的環境藝術燈節點亮台北城市角落,如同城市中的一盞光,指引喧囂鐵籠中的人們追尋未曾遺忘的夢想。今年燈節以「邂逅那道光」為主軸,集結各領域的工作者,包括視覺、裝置、影像、表演、設計、手作藝術等,此次試圖以靜態作品表現反璞歸真的樂趣,並推出一系列工作坊,至3月20日以前,邀請大家與光邂逅。

Text by 郭璈 Images & Information:courtesy of 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光影轉譯  連結情感 在這別具意義的歷史斷面上,分別可見到牛俊強〈這裏的陽光很不一樣〉與陳怡潔的〈光肌〉。 一年一度的環境燈節堪稱是每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重點大事紀,亦希望能帶給大家一個顛覆傳統的元宵(不然要去看那個令人生氣N遍都不夠的福祿猴嗎?)。此次燈節所邀約的每位藝術家皆以寶藏巖特殊又得天獨厚的山城場域設計發想:當年為了思念遠在溫哥華的兩個兒子而創造出機器人的李明道,此次展出「AkiAkis frends」、「Taipei team 8號隊員」和「SeiGei」三組經典機器人。 利用自製樂器表演的泥灘地浪人。 於開幕當天利用自製樂器表演的泥灘地浪人。 牛俊強則為寶藏巖環境藝術燈節創作大型戶外燈光裝置〈這裏的陽光很不一樣〉,獨特霓虹字loge將於夜晚發出暖白色的光芒,有別於傳統燈節的字體視覺;陳怡潔的〈光肌〉透過轉置卡漫色彩的燈管裝置,能以聲控的方式讓光模擬呼吸頻率,放置在於寶藏巖著名的「歷史斷面」底下,強化此處的時間意象。 李明道展出他的廣為人知的經典機器人裝置作品。 軟體開發人員出身的鄭先喻藉由植物及微生物在環境中生長所產生的電能驅動人造光源與聲響,帶大家探索生物過程的發電更像是科學分享;專長為互動科技裝置與影像的藝術家林書瑜製作室內室外兩處〈困囿n°2〉,以線作為訊息傳遞與能量承載的媒介,塑造虛實之間的界面;出身大稻埕的江佶洋帶領「瓦豆」團隊打造〈光墅〉,利用寶藏巖聚落的歷史背景,在廢墟中創造一處以光為元素的想像空間;葉育君則將當年身處異鄉的奇異夢境製作成〈洛杉磯之夢〉,夢裡有甜美、亦有奇異詭譎,是一處宛如黑色童話的螢光空間;擅長探討外來族群存在融入課題的王佩瑄,以目前持續在研究進行中的駐村計畫加以延伸創造出〈天堂一般未完的夢〉,連結了台灣、香港、與他方三者的外籍移工和新住民的哀愁與思緒,創造一處堆疊集體經驗的空間體驗;丹羽陽太郎的〈物外之鏡〉是使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媒材進行創作,企圖混淆觀者對秩序與和諧的期待,用以諷刺這個資訊隨手可得但正確性有待商榷的時代。 江佶洋「瓦豆」團隊所創造出的〈光墅〉。   藝居共生的實踐  與工作坊同樂 除了靜態裝置展覽,寶藏巖也還邀請長期駐村的微型群聚藝術家與團隊開設一系列與光有關的工作坊課程,包括二皿手作紙設計的元宵小夜燈、無用偵探社的導電顏料電子卡、小本書的閃閃夜光瓶與藝術家薛美華、鄭鴻旗帶來的微光再現指偶劇場及搭上星戰熱潮的劍人光劍課程,也與深耕守護蟾蜍山聚落的好蟾蜍工作室合作「元宵parade-山與水的記憶」工作坊,和大家一起手做剪紙創意燈籠,在夜幕來臨時,跟著居民的腳步,循著光影,探索山城水畔的兒時記憶,用赤子之心,感受時間、光影與地景的多重流動。透過創新多元的工作坊課程在燈節展覽期間限定開設,豐富參與民眾日常生活感受,體會專屬於寶藏巖聚落的特殊風情,交織出「藝居共生」的完美景致。 王佩瑄再度展現她最拿手的外來族群課題。 邂逅那道光:2016寶藏巖環境藝術燈節展期:至3/20為止 時間:11:00~22:00(每週一休館)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汀洲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更多相關信息可至官網臉書查詢。 完整內容詳見Esquire國際中文版2016年3月份第1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