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STYLE - 成人的黑暗童話 Alexander McQueen
STYLE

成人的黑暗童話 Alexander McQueen

2018/03/09 編輯 / Huang Po Yueh

已經離世超過7年的天才時尚設計師,他洞悉世界的才華,讓時尚不僅僅是浮華

而已。他一手打造的黑暗童話,是歌德式的瑰麗, 也是指直人心對於未來的預警。 Text by 黃博鉞 Images: Courtesy of 時報出版、Getty Images 一個初出茅廬,才剛從服裝學校出來的年輕小夥子,穿著寬鬆的襯衫與牛仔褲,來到英國時尚的一級戰區薩佛街(Savile Row),進入安德森與謝潑德(Anderson&Sheppard)店內學習裁縫技巧時,當時沒有人知道他為時尚圈帶來一系列的傳奇。熟悉亞歷山大・麥昆(Lee Alexander McQueen)的憧憬者都知道,對他來說,時尚是一個可供使用的媒材,在此中,他創造的不僅是對世界的關懷,亦是他對「人類」這個物種最深刻的洞見和觀察。時常在作品中可以窺見的,不僅僅是對死亡的洞見,對於大自然事物的著迷,讓他的作品可見鳥類腳爪、頭冠、身軀與皮毛等形象。或是對女體與時尚產業殘酷的反思,更打造出如《虛無主義》(Nihilism)、《高原強暴》(Highland Rape)、《沃斯》(VOSS)等驚駭群眾的作品。 麥昆在2009年的巴黎秋冬時裝周上,再度把廢墟的意象搬上大秀。 服裝在這位被稱之為時尚叛逆小子的手中,成為了宛如藝術、文學一般的作品,是對世間最好的詮釋,也是觀察世界的窗口。他看見人類文明的未來與近代所面對的諸多問題,包含對人類掠奪自然界的反思、冷靜直視生存與死亡,並且在其中窺見時尚對人們的毀滅本質。他打造出的黑暗童話,在90年代末期以降,刺激了許多人,大量的裝置藝術應用與意見的表達,在當時可說是非常前衛。也許是因為如此,觀看麥昆的秀,與其說是時裝的展演,更像是近距離觀賞了一場場對現實世界的批判。 或許是因為這麼激進大膽的題材,麥昆素有「英國時尚叛逆份子」(the hooligan of English fashion)的稱號。1969年3月17日這位天才設計師在倫敦東南部的路意舍姆醫院出生,也是同年,擔任貨車司機的父親,因為長工時與工作壓力過大,精神崩潰。此後住進精神病院(藤山醫院)兩年,不確定是否因為父親的經歷影響,成長後的他,作品中可發現精神病院的意像著迷。多個系列有類似的意像,如晦暗老舊的機械設備,破敗,毀損與受傷的人們。 《沃斯》秀終,完美重現1983年照片《療養院》(Sanitarium)的意像,是麥昆在時尚秀上帶來的大膽,也是對世人的警惕。 最鮮明的可說是2001年春夏的《沃斯》系列,整個秀在透明的玻璃帷幕中進行,正中央矗立一座巨大的不透明鐵籠;模特兒們頭上纏著彷彿繃帶的頭飾進出場,一套套嶄新的設計出現眼前,隨著秀接近尾聲,音樂退場,可怕的心電圖警示聲響起,鐵籠打開,大群黑蛾飛出,一個肥胖的模特兒裸身橫臥,不能行動,懸掛著呼吸管宛如我們的老年,這是喬─彼得‧威金(Joel-Peter Witkin)1983年照片《療養院》(Sanitarium)的意像,是麥昆在時尚秀上帶來的大膽。 談過很多反時尚(anti-fashion),但麥昆的叛逆不像是這樣,他不是把服裝當成服裝,解構後才發現其中趣味,他是更全面地使用這項媒材,在名為時尚的場域,做出對社會最深刻的批判。有時候你感覺到甚至是支解女體,直接面對性的議題,或女性遭遇性暴力的隱喻。像是《高原強暴》或是《艾許》(Echu)就是例子;另外一個令他最受讚譽的秀《No.13》表現則比較樂觀,沒那麼黑暗,即便如此,秀的最後兩只油漆噴槍將模特兒全白的衣裙染上色彩,宛如強暴。 麥昆驚人的創造力,讓他在1996年到2003年期間4度贏得年度英國最佳設計師獎(British Designer of the year),更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 麥昆爭議性的作品,往往也引來評論者的誤解,不少時尚評論家、記者認為,他對女體形象的摧毀代表了某種厭女情結。然而鮮少為人知,諸多靈感來源跟他的姐姐受暴有關。因為同志身分,從小遭遇性虐待與欺凌,也多少影響他看待世界的眼光。 偉大的搖滾樂手David Bowie在參加2000年的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Glastonbury Festival)時,穿著麥昆所設計的外套;1997年推出的專輯《Earthling》專輯主視覺上,一件以英國國旗為主題的大衣也是由麥昆操刀。其實除了Bowie,麥昆時常替搖滾樂手們設計服裝。 大都會博物館《Alexander McQueen:野蠻之美》展覽的策展館長安德魯・波頓也曾說過:「麥昆把憤怒縫進他的服裝之中。」 麥昆有許多設計迄今仍是經典。黑色瑰麗的歌德式風格,大方的將骷髏頭印在絲巾上,也造成旋風;他所設計的超低腰褲(bumster)在當時充滿爭議,現在卻是流行重要的一環。麥昆在薩佛街(Savile Row)的安德森與謝潑德工作時發生的軼事顯現出這個人獨特的叛逆性。他受訪時表示,在薩佛街工作期間,曾在英國王儲查爾斯的外套內裡襯布畫了巨大的男性生殖器,據傳還引發了查爾斯王子僕人對西裝店的客訴。然而事實已不可考,卻帶來不少話題。 比起傳統的設計師,麥昆更喜歡像川久保玲或山本耀司等設計師,20歲時在實驗性著稱的設計師立野浩二旗下工作的一年,也深深影響了他。前衛、大膽,不畫圖的剪裁方式,讓布料如同畫布一般。立野在各個層面上都是他的導師,無論時尚,或是同志,是他進入時尚世界重要的引路人。 麥昆據信是自殺離世的,在諸多的回憶錄與報導中,時不時透過身旁人的口中,提到時尚產業對他的傷害,他甚至一度想離開時尚圈,轉投入擔任攝影記者。然而這一切是不是導致他走向終點的唯一動機,終究不得而知。形容麥昆因為時尚而死,是有些遺憾的。這個敏銳的靈魂,因為看透了時尚圈那虛偽的表層而痛苦,然而對麥昆而言,那些無法言說的靈感與啟蒙,卻也都揮灑在服裝上了。這是他賴以為生的一切,也是他活生生的寫照。而我們只能仰望,像一顆流星,在他殞落之前。 《膚下之血》/時報出版

亞歷山大‧麥昆(Lee Alexander McQueen)在時尚圈的表演,在各種意義上都能稱之為頂尖。他敏感纖細的感受力,與源自他靈魂深處的創造力,帶來對世界最深刻的觀察與批判。他是時尚的叛逆小子,在他手中,布料就像對抗世界的武器,為女性打造一副副足以抵禦世界的鎧甲。《膚下之血》是記者出身的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對麥昆最好的紀錄之一,從不同時期的故事,一步步鑽進這位天才設計師的內裡,發掘出他驚人才華的源頭。 *完整內容詳見Esquire君子雜誌國際中文版第151期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