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STYLE - 時尚圈民主運動
STYLE

時尚圈民主運動

2018/02/27 編輯 / Huang Po Yueh

哪怕是選擇一雙皮鞋,其背後都有複雜的時尚工業 在支撐,當從架上取走這雙鞋,不僅揀選了你對風格的認定

,也帶走了一段歷史。時尚不高傲也不難瞭解,只是靜靜的 滲透生活中,足跡遍及次文化、娛樂產業甚至政治場合, 這是一時一地的美學展演,也是日常中微小的選擇。 Text by 黃博鉞 Images: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打開衣櫃,在你風格的儲藏室裡面有多少衣服?有些是已經早就淘汰不穿,覺得old fashion的單品,又有多少是最近購入,覺得最流行、最時尚的新裝呢?在電影《金牌特務》橫空出世後,一句「牛津鞋不是雕花鞋」讓很多人戲稱,男士們終於可以搞清楚雕花鞋跟牛津鞋的分別了!不過相信時尚如你,辨別兩者根本不會是什麼大問題。只是不能否認,時尚產業和你我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很多時候是隱含著不說,卻默默的影響了一整代的流行文化,否則電影中那些紳裝造型如何而來?這件事情一直都很魔幻,原來高高在上的時尚圈,不盡然離我們太遠。 Esquire在2017年曾為各位走了一趟時尚大事紀,可以看見近5年確實經歷了巨大的變動,雖然喜新厭舊本來就是時尚產業的本質(時尚愛好者們,可別否認)。但近年確實是整個產業大轉向的時刻,許多沒有想過的事情都發生了,像是「街頭品牌元素走入秀場」、「社群媒體崛起」、「快時尚產業對服裝文化的衝擊」,這些都是近年常被提起的關鍵字。然而所謂的街頭、時尚是否有明確分野,這早已是老生常談,不如不談,唯此三個面向有一個有趣的共同點,那就是原有模式似乎被打破,時尚圈內固有的階級正被挑戰,否則也不會有美國版《Vogue》網路總監與時尚部落客在網路上大戰,甚至感慨高呼「風格已死」了

 時尚永遠都是叛逆小子 

在這個時代,時尚產業早已走下殿堂,更加的貼近我們。不能不承認,風格的塑造往往來自一種排他性的美學價值建立,怎麼去決定某件東西有型有款,往往權柄都握在特定的群體手中。從每年的時裝大秀前的時尚趨勢觀測到記者們的評析,我們在這些人手中接過所謂「好品味」的教典,至少這一季,好東西就是這些了,其權威幾乎無法否認。對一般民眾而言,有種時尚歸時尚的感覺,與其說希望去反駁可能如《Vogue》美國版主編安娜.溫特(Anna Wintour)等時尚媒體人挑選出的風格,多數人平日可能更常購入快時尚品牌,許多近似高級服飾品牌的造型,讓這種購買更像是一種接近殿堂,販賣的是一種終於在手中握有名牌設計師服飾的感覺。敏感度高如UNIQLO、H&M,更直接與時裝設計師聯名,主打時尚平民化,人氣、買氣一次湊齊。然而時尚真的需要平民化嗎? 川久保玲的設計概念曾經衝擊過時尚圈,獨特的眼光解構了服裝,被視為「反時尚」的代表。 山本耀司出道就驚豔時尚圈,與adidas合作的Y-3品牌,從時尚圈延燒到潮流,該品牌與Kanye West的合作也令人矚目。 時尚其實就像是個叛逆小子,永遠都在顛覆舊有的模式,打破常規。近年許多人慨歎,越來越多的街頭元素被拉進時裝秀,甚至Louis Vuitton與街頭潮流品牌Supreme聯名都驚嚇不少人。這確實也是一種叛逆,不過LV並非唯一先行者,近年火紅的設計師Alexander Wang就將許多極限運動元素及街頭文化的造型帶進設計之中,反而颳起一陣旋風,時尚媒體眾神們也對他讚譽有加。其實這種「叛逆」早在1980年代川久保玲的品牌Comme des Garçons就演繹過,打破原本服裝設計的桎梏,有時甚至解構服裝元素後再造,在當時相當刺激,被視為「反時尚」(anti-fashion)代表。有時候甚至會有些錯覺,似乎越是叛逆,越是能貼近多數人;但仔細看來,流行文化與時尚本來就互為表裡,看來越是顛覆什麼,其實就是期望越接近什麼,這是消費主義時代永遠無法避免的消長。或許會有人訕笑與街頭品牌如Supreme的聯名是為了賺錢,但快時尚品牌與時裝設計師的聯名,卻也能帶來相同的熱潮,不如說這場風格的戰役裡,你我都推了一把。

誰說街頭不時尚 

街拍大師Bill Cunningham在《紐約時報》的街拍專欄,為我們帶來許多啟發。 就算再不想承認,當走入一家服飾店,印象最深或許是最近在媒體上看到的廣告,這絕對會影響判斷。現在品牌卻期望更深入的透過社群媒體來影響眾人。時尚部落客並非突然出現,只是在社群當道的現代,靠著一條網路線與舊有媒體抗衡的力量更強了。當翻閱一本時尚雜誌時,不會比滑Instagram或Lookbook這些軟體更快;更何況素人穿搭,感覺好像更有親切感。其實早在1970年代,街拍祖師爺Bill Cunningham就拿著相機走上街頭,手持NIKON單眼相機,拍下他在紐約街頭看到流行現象。在《紐約時報》刊登的每周專題上說道:「這並非我預先設想的,我只是拍下我所看到的,這都是街頭跟我說的話。」 貝克漢長子Brooklyn Beckham坐擁十萬粉絲,也曾和Burberry等國際品牌合作。 時尚編輯也需要經營自己,網紅David Thielebeule亦是WSJ.雜誌的時尚總監。 就像Bill Cunningham拍下的文化現象,不能說不是時尚,每年時裝周,在秀場外等待被拍攝/拍攝的人們,無論是被登上媒體,或是成為社群軟體訊息瀑布的一環,都是一種風格展演。有趣的是,台灣男士的穿著流行在過去很受香港、日本影響,但在這方面的訊息共享上,似乎一直沒有明確的系統,雜食者很多,大家很跟著流行跑,敏感度高的人不少,卻還是有些人會感歎台灣男士們不夠時尚,或是沒有自我的風格。或許離台灣最近的日本在這方面發展更早,從1970-90年代以來,在許多原生國內的時尚設計師加持下,一次次把來自時尚圈內的能量帶進日本,耳熟能詳的如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前面提到的川久保玲等人,都深深影響了日本近代的服裝文化發展,爾後也向外傳播到香港、台灣及韓國。 *完整內容詳見Esquire君子雜誌國際中文版第150期2018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