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STYLE - 享受極速快感
STYLE

享受極速快感

2015/08/04 編輯 / Liao Christine

很多人對跑車或賽車的極速衝擊感到嚮往,但囿於環境場地限制或成本及安全考量而卻步,

但現在有一種相對安全、低成本,又能享受貼地馳騁快感的競速活動,正於台灣蔓延開來,它叫──卡丁車。 Text by 張世文 Photographs by 林鼎皓 Images:courtesy of 大魯閣卡丁車館、澳門旅遊局 提到賽車運動,電視上F1緊張刺激的追逐場面,與車手登上領獎台的颯爽英姿,常常令人心神嚮往,但除了在電視前或親臨現場觀看外,這項運動對我們來說似乎參與性並不強,原因就是賽車運動背後必須有雄厚的資金支持,普通人通常負擔不起。但有了卡丁車,一切都不一樣了。 卡丁車?電動玩具嗎?年紀輕一點的可能會有這種疑問,這都是被《跑跑卡丁車》害的。的確,卡丁車的興起,讓普通人得以有機會親身感受風馳電掣的速度感,週末約上幾位好友,去賽道飆上幾圈,似乎也地到了些滿足感。 卡丁車(Karting),又稱Go-Kart或Kart,是一種小型賽車運動。顧名思義,車手所駕的車子不論大小、功率輸出,都比專業級的賽車要小得多,這是一種適合初學者學習及作為休閒的賽車,更是晉身專業賽車的敲門磚。卡丁車準確的解釋,應該說是「有車廂或無車廂的單座微型競賽用汽車」,車輪獨立接觸地面,後兩輪驅、制動,前兩輪導向,可以簡稱「小型四輪機動車」,是經國際汽車聯合會(FIA)認可,可參加比賽並可晉級的賽車,專業的卡丁車賽事,學名叫做「F4賽車」,聽起來似乎就高貴了起來。 你或許會覺得卡丁車「這麼小」,真的會好玩嗎?告訴你,真的會!簡單來說,一輛競賽用、125c.c.的二行程卡丁車,如果加速到極速,時速可以達到160公里,加上貼地行駛,體感速度是可以到達近300公里;即使是初學者駕駛入門車,也可以有60∼70公里時速的實力,這種速度感基本上是一般房車完全感受不到的。 專業賽車的搖籃 卡丁車可以說是專業賽車的縮小版,所以一般來講,不管在國內外更高階的比賽,卡丁車都是賽車運動的基礎。由於賽車的原理基本上都差不多,包括路線設計,或是如煞車、操控方向盤等基本技術,與專業賽車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卡丁車的車體較小,對車子來說任何的作動都會有很敏感的反應,所以如果能在卡丁車上鍛鍊出一身技巧,到房車或方程式競賽時也就不會有太大問題,有了對賽車基本觀念,之後學習其他車種則更易入手。 現今F1場上赫赫有名的Schumacher兄弟、或是已經過世的巴西賽車英雄Senna、法國名將及車隊經理Prost,或是英國McLaren車隊的冠軍車手Hakkinen、法國Renault車隊的Alesi等,都是從小由卡丁車開始打下紮實的賽車基礎;甚至儘管這些著名車手已都是F1的頂尖高手,但仍捨不得離開他們的搖籃,他們每年12月都要抽空會聚巴黎,參加一次特殊的卡丁車錦標賽,在賽場上一較高低。專業車手都如此瘋迷,卡丁車的魅力可見一斑。 全球各地紛紛開始舉辦大大小小的卡丁車賽事,其中最知名的當屬歐洲卡丁車錦標賽和日本世界盃錦標賽,而從歐洲卡丁車錦標賽中更是誕生出一批傑出的一級方程式車手。歐洲卡丁車錦標賽全年共16站比賽,大多數比賽都在歐洲舉辦,其中也不乏在亞洲舉辦的賽事,2012年5月和10月的比賽就在日本和中國澳門舉辦。 享受貼地快感 卡丁車賽事並非成年人的專利,由於駕駛卡丁車不需要駕照,所以眾多世界級卡丁車賽事都設有兒童組和少年組比賽,許多有機會接觸卡丁車的孩子更是通過像歐洲卡丁車錦標賽這樣的國際性卡丁車賽事,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車手。 坐上卡丁車,你可能會覺得「怎麼這麼窄」?因為它是簡化的賽車架構,車輛的設計是基於「速度」為中心,所以相對而言,舒適性當然比不上房車。加上沒有避震,沒有動力方向盤,煞車與油門也是直覺式設計,所以你必須丟下過去對於房車的所有知識,全身、全心、全力地去感受駕駛它的力量感,因為,它真的不好駕馭,但這也是它迷人之處。 開卡丁車最享受的地方,可說是貼地加速的快感。因為卡丁車的車架與地面很近,跟你平常開車比起來,卡丁車可以給你更直接的速度感;另外,由於卡丁車不像一般房車,方向盤的機構是比較直覺的1:1結構,所以在轉動方向盤時,車子給人的回饋是相同的,所以如果在操作上有任何不精準,就可能讓車走成全然想像不到的路徑,說它是野馬一匹也不為過。 一般開車不太會直接造成體力負擔,但賽車完全不同。從最簡單的卡丁車到等級最高的F1,對車手的體力和精神力都造成頗大負擔,說它是激烈運動一點都不為過。開車時,從手腕到手臂都要用力,更經常得用到「拉」的力量,再加上姿勢半躺,行駛中不斷轉動方向盤,等於運動到全身;開卡丁車時精神會高度集中,會累、會出汗,因此專業的車手多半會靠騎腳踏車或游泳等訓練,來強化心肺功能。 開卡丁車門檻沒那麼高,只要有興趣,在合格的場地一般人都可以進場操作。目前卡丁車在台灣的發展,可說是一項接受度愈來愈高的運動甚或冒險。對大眾來說,它是有一點點刺激的活動,但在設施完善的賽道,你可以充分安全地體驗它的極限;另外由於開卡丁車需要全身的力氣,特別是操作方向盤以及全身抵抗G力,因此它也可說是非常好的運動。所以,找個陽光普照的下午,到卡丁車場去感受一下極速快感的樂趣吧!   ESQUIRE-0327-01關於卡丁車的種種,你該知道的⋯⋯ 怎麼看卡丁車? 卡丁車1956年由美國人Art Ingels所發明,是極為精簡的結構,包括單座位、管狀車架、1比1方向盤、四輪外露、沒有懸吊系統與避震器的架構。這麼多年來變化始終不大,但它與一般房車,有很多不同:     方向盤轉向比為1:1 方向盤沒有電子儀器與動力輔助,轉向比是1:1,轉動多少幅度,車身就會實際轉動多少幅度,對臂力與體力是一大002 001考驗。

沒有懸吊系統 大部分的卡丁車都沒有懸吊系統,車身直接貼近地面,也沒有避震器,在行駛時會實際感受到車身的震動。

004 003     輪胎                                           卡丁車的輪胎設計,是與賽車相同的外露式結構,使用的是沒有胎紋的賽車胎。賽車胎強調的是操控性,所以加上等比例方向盤,車輛對轉向的反應更為敏感,操控時會產生相當的速度感與G力。 直覺式煞車與油門                                                           腳的踩踏方式與一般車子不同,左腳踩煞車、右腳踩油門,剛開始必須先適應,要先習慣以踩煞車的力道來控制速度與轉彎。       BOX3如何看懂卡丁車賽事? 依照國際卡丁車競賽規定,分為方程式卡丁車、國際A、B、C、E級和普級等6類,共12個級別。競賽的方式與一般 賽車相同,分為競速賽與耐力賽。 耐力賽:早期尚未有國際制度時,由於車輛多是車手自己拼裝,因此以「看誰撐比較久」的耐力賽為主;近年來較為風行的耐力賽,則多是團隊賽事。比賽視團隊人數而定,通常以3∼4小時為主,由團隊成員接力駕駛,務必於指定時間內跑最多圈數,是一場訓練團隊默契與穩定操控實力的挑戰賽事。 競速賽:國際賽事通常以競速賽為主,多是個人賽事。比賽採用「集體出發爭先賽」,這和F1及房車賽的比賽方法是一樣的,賽事指定一個固定的圈數,車手努力在最短的時間達成這個圈數即獲勝;不過,依照規定,當第一名車手達成目標圈數後,其後面的車輛不論跑了幾圈,就剩下「最後一圈」,到達終點後,賽事即行結束。 世界著名的卡丁車賽事 隨著卡丁車的逐漸走紅,眾多卡丁車賽事也隨之展開,但由於參賽車輛規格並不統一,比賽規則也五花八門,使得早期卡丁車賽事較為混亂。為了促使卡丁車這項運動健康發展並在全世界得到普及,國際汽車聯合會(FIA)在1962年創立了國際汽車聯合會卡丁車委員會(CIK-FIA)。CIK-FIA創立後,制定了一套統一的卡丁車運動規則和技術標準,用以推廣並普及卡丁車運動,於是全球各地紛紛開始舉辦各類不同規模的卡丁車賽事,尤其以歐洲卡丁車錦標賽和澳門格蘭披治錦標賽最為有名。 wuin race               1. 澳門國際格蘭披治錦標賽:今年已邁入第12年的格蘭披治錦標賽,每年都吸引超過20個國家,近200隊選手參與的一項國際賽事。雖然稱之為錦標賽,但其中包括CIK-FIA世界小型賽車錦標賽、CIK-FIA亞太KF3小型賽車錦標賽,以及亞洲小型賽車公開錦標賽,也是國際級的綜合賽事。 2. 歐洲KF1錦標賽:這是由CIK-FIA舉辦的國際性賽事,全年共16站比賽,大多數比賽都在歐洲舉辦,其中也不乏在亞洲舉辦的賽事,如2012年在東京與澳門的競賽。   【完整內容請見2015年4月號君子時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