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訪問 - 李屏賓 用光影寫詩
訪問

李屏賓 用光影寫詩

2017/06/01 編輯 / Lee Paris

賓哥是台灣電影界的重要人物,華語電影史上有留名的電影,大多數都跟他有些關係,可以說是「用攝影機捕捉光影,用光影寫詩」的藝術家,這個在台灣電影圈都稱其「大師」之人,在2016年被「臨危受命」接任了台北電影節的主席。這樣一位「前所未見」的影展主席,或許讓電影圈有所期待,看看這位從基層出身的電影工作者,會對台北電影節造成什麼不一樣的改變?但他,似乎仍然悠游其中,試著用電影工作者的觀點,讓台北電影節玩出一點不一樣的想像⋯⋯ 

Text by Gershwin Chang Photograph by Cheng-Yao Tsai Images:courtesy of 台北電影節、金馬影展 

如果你看華語電影,你一定知道李屏賓,這個電影圈人稱「賓哥」的人物,從舊體制入行,卻成為新導演的重要夥伴。他是台灣影像紀錄重要的工作者,多次與包括侯孝賢、許鞍華等著名導演合作,其中與王家衛合作的《花樣年華》更獲得多個國際獎項,他曾6度拿到金馬獎最佳攝影,也是第12屆台灣國家文藝獎得主,這樣洋洋灑灑的資歷,當然讓人望之儼然;但他卻於2016年,在台北電影節風風雨雨(他自己的說法是「四面楚歌」)之際,受當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倪重華的邀請,接下了台北電影節主席這個「工作」。

 他的作品近百部,包括《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女人四十》、《花樣年華》、《千禧曼波》、《父子》、《不能說的祕密》、《挪威的森林》等電影,外界對這些片子的導演如雷貫耳,但讓劇中人物活過來的攝影師,都是李屏賓;不管是兩岸三地知名導演,包括侯孝賢、王小棣、王家衛、譚家明、張艾嘉、田壯壯都對他讚譽有加,連法國導演吉爾布都(Gilles Bourdos)、日本電影大師行定勳、是枝裕和與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也相當折服他的專業。這樣一位人物,接下一個當時被認為是「燙手山芋」的工作,的確讓人好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賓哥願意淌這淌渾水?

有著粗獷體格的賓哥極少面對媒體,在其布滿風霜、黝黑的面龐下,卻有著細膩的心與深邃的雙眸,如同他會說話的鏡頭般,引領你進入他的電影世界。訪談當天,我們約在剝皮寮台北電影節的辦公室,剛從國外回來的賓哥尚未洗刷旅途中的疲倦,就自己帶著一杯茶、一杯熱開水,與Esquire面對面對坐,聊起了他對電影與光影的想像……

 常與著名演員、導演合作的賓哥,對電影的傳承也不遺餘力。

 常與著名演員、導演合作的賓哥,對電影的傳承也不遺餘力。 

ESQ:賓哥接任台北電影節主席已經近一年了,能不能談談你多了這一個身分後,在這一年中對你的生活造成了什麼樣的改變?

李屏賓(以下簡稱L):喔!真的,改變其實滿大的(笑)。以前,我只會想著自己後面要怎麼走,但接任主席後,我現在都會多思考一下,我的每一步,可不可以幫我們電影節什麼忙。 

ESQ: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是吧!

L:(大笑)現在,每年差不多5月到7月底,我就不接工作了,去年跟今年都一樣。一方面我是為了要了解電影節的動態、進度跟情況,另外一方面我也把我一些過去的想法,跟電影節的夥伴們做一些溝通。 但是因為主席還是一個榮譽職啦!所以基本上參與的部分還是沒有那麼「強勢」(笑),我也是鼓勵他們,盡量把我們電影節的精神能夠完整的達成(「這就不容易了」賓哥在說這段的同時,還自言自語地為 自己的說詞下註解。),比方我們期待的是「承先啟後」呀!「迎接新世代」呀!如果每年都是老電影人來當然也還好,但是我們電影人必須一直往前走,像我就是一個快退休的人,我希望還是可以帶著很多的電影人一起往前走。 

ESQ:身為一個從電影基層出來的電影工作人員,與過去影展的主席可以說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你會期待這樣的身分帶給台北電影節不一樣的意義嗎?

L:當然。這麼多年來,電影工作人員都是電影的「幕後英雄」,基本上觀眾大概都不會看到你,除非你累積很多年的經驗與能量後,才有機會被人發現或關注,但這真的不太容易,在全世界都一樣,非常難。 我一直覺得,世界上很多事情都被「二分法」所左右,比方電影節主席好像應該是「名人」,應該是有名的製片人、明星或導演之類的;當初我要接這份工作的時候,其實也是想看看我有沒有能力改變一點點這樣的氛圍,最起碼讓台灣人覺得電影節的主席可以是「任何人」(「跟電影有關的人。」賓哥又自己下註解了。)都可以做,我希望能打破這個界限。 5 

【完整內容詳見Esquire國際中文版第142期2017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