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STYLE - 當代人的孤獨都是自找的
STYLE

當代人的孤獨都是自找的

2017/04/05 編輯 / 郭 璈

Text:Raymond Young 不久前在臉書上,看到朋友轉PO了一張《國際孤獨等級表》(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我是最近才看到。),這張表格,依照不同的程度,將孤獨粗分成十個等級,讓看到的人,能夠快速地檢測自己對「孤獨」這件事,曾經(或可以)忍受到什麼樣的地步。 網友Aomxil Wang自製的《國際孤獨等級表》,你是第幾級?(Aomxil Wang臉書) 網友Aomxil Wang自製的《國際孤獨等級表》,你是第幾級?(圖片來源:Aomxil Wang臉書) 不意外地,從留言中看到了許多人都曾到達第9級(一個人搬家),甚至是第10級(一個人去做手術)的神境界,讓「一個人吃火鍋/看電影/唱KTV…」等雷人項目,完全相形失色。 我不知道這張等級表是怎麼生出來的(也好像不需要去認真深究),儘管它充其量只是一則調劑生活的趣味文,但從另一個面向來看,它倒是十分真實地反應出,當代人長期以來與孤獨為伍的生活狀態。

孤獨是自由意志下的選擇

這種對孤獨習以為常的局面,我認為是經由個人意志下的選擇,所產生而來的結果。

  • 「想去看《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但這部是劇情片,節奏可能有點慢,又是同志題材,誰會有興趣呢?算了,自己去看好了」。
  • 「雖然有點娘,但想吃『Lady M』的法式經典千層蛋糕,但腦子轉了一下吃貨名單,這些人不是要顧小孩,就是在熱戀期,算了,別攪擾人家,這個連假自己去吃好了」。
  • 「《伏流 · 書寫》正在北美館展出,約Jason?不行,他出差,那Ruby?不行, 她家族聚餐…,算了算了,等等我自己去好了」。

想看電影?想吃甜點?想看展?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搞定就好。(圖片來源:傳影互動、Lady M Taiwan、臺北市立美術館) 想看電影?想吃甜點?想看展?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搞定就好。(圖片來源:傳影互動、Lady M Taiwan、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上這些能夠自己搞定的閒睱安排,如果能不去麻煩別人,不如就自己拿主意吧。 久而久之,當日後再有類似的情況出現時,腦內的運作機制就像動畫片《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一樣,會有情緒5人組幫你作決定,而通常決定就會是:「一個人最快」。

孤獨先天也後天

無可否認,這與人的天生性格有一定的關聯性,就像張愛玲便曾說過:「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正挑明了某些人天生愛孤獨的真我本性。 說雖如此,但社會環境的整體氛圍,有時卻也巧妙地,具體而微地影響了,甚或是促進了當代人的孤獨行徑。 以鄰近的日本為例,因為少子化的衝擊,有許多65歲以上的老人大都是獨自居住,也沒人照顧日常起居,因此在自宅黯然驟逝的「孤獨死」,遂成為嘩然不止的社會話題。 可是,日本作家下重曉子卻發難說:「孤獨死並非不幸;也許當事人非常享受一個人生活的樂趣,也許活得自由自在也說不定。或許當事人正期待自己不被任何人發現,就這樣悄然無息地離開這個世界也說不定」。 另一位作家森博嗣,也不約而同的表示:「沒有友情、親情的羈絆,人生肯定很寂寞、很孤獨。其實,當事人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們活得很自在,每天開心度日,至少我就認識幾位這樣的朋友」。 日本作家-下重曉子和森博嗣,分別出書來重新定義「孤獨」這件事。 (圖片來源:《家人這種病》,三采文化;《孤獨的價值》,時報文化) 日本作家下重曉子和森博嗣,分別出書來重新定義「孤獨」這件事。

(圖片來源:三采文化、時報文化) 下重曉子和森博嗣,更分別出版了《家人這種病》和《孤獨的價值》這兩本書,除了為孤獨作出平反,也讓孤獨的存在更加合理化。  

成熟的孤獨才敬業

所以,孤獨是經過思考的,是充滿自發性的,甚至對於作家胡晴舫來說,孤獨不只意味著冷靜,還帶著一種詩意的格格不入。 身處當代的你我他,便在這樣的情境下,越來越來習慣揪孤獨來串門,甚至一進門就讓它住了下來。 不過若孤獨讓你覺得不自在、茫然,覺得空虛覺得冷,那就表示你不嗜孤獨,只想要寂寞寂寞就好,也無妨,反正我們都在找一種既舒服又不打擾別人的生存方式。只是要記得,時不時讓家人好友知道你一切都很好,才算得上是一個成熟敬業的孤獨行者。   Raymond Young的臉書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