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PERSPECTIVE - 《通靈少女》 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PERSPECTIVE

《通靈少女》 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2017/07/05 編輯 / Lee Paris
有人說2016年是台灣「數位匯流」元年,這並不誇張。多螢串流的影音平台成為觀影者的主要收視媒介,帶給內容提供者與傳統頻道的衝擊的確強大,而交互作用所激發出創意,亦不可小覷。 Text by 黃博鉞、張世文 Images:courtesy of 劉瑜萱、HBO、KKTV、Netflix、Ericsson 2016年,台灣的電視、電影圈可說是面對了一連串的震撼。從年初Netflix襲台、愛奇藝爭取登台,到KKTV影音平台上線,數位匯流的的戰國時代就此降臨。當然,對使用者來說這是件好事,但對於傳統電視台、第四台頻道供應商乃至於數位內容供應商來說,可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一年過去了,Netflix總裁Hastings「10到20年內有線電視節目將走入歷史」的預言尚在未定之天,但Netflix等數位平台攻佔視野的態勢,卻讓CNN、HBO等傳統電視台必須採取策略,搶進「自製原創內容」與「影音平台化」等領域,展開激烈戰爭。 「內容」的確就是王道,而「原創」更是影音品牌(不管是內容平台或是傳統電視台)必要、也是最佳的市場區隔方式。不管是Netflix的《House of Card》,或是HBO的《Game of Thrones》都可說是這場戰爭中的經典代表作。在隨選串流視訊與使用者原創內容服務持續增加的現況中,的確反映出「優質內容」、「具備彈性」及「高品質的整體觀看體驗」 等三大要素對現今觀眾極具重要性,而隨著競爭加劇,的確也讓更多的優質內容,因而出頭,這讓觀影者成為這樣戰爭中的最大獲益者。 近年自製戲劇再度嶄露頭角,無論是植劇場還是《通靈少女》的成功,都顯示台灣製作團隊說故事的能力不容小覷。也許沒有好萊塢的大成本大製作,但在類型戲劇上,如何尋找出群眾的喜好,培養觀眾,在此基礎上說好故事是成功的主因,台灣在這塊仍有許多發展的空間。 《通靈少女》_p2 以HBO為例,過去HBO Asia大都是引進美國拍攝的作品,但導因於地區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落差的隔閡讓觀眾不一定能夠適應,HBO Asia因此推出「原創大製作」(HBO Asia Originals)來因應「落地」需求。從2012年開始第一部HBO Asia原創大製作涉足在地原創,包括在新加坡拍攝的《星洲檔案》(SERAGOON ROAD)、在印尼和泰國拍攝的《魔人爭霸(HALFWORLDS),以及和台灣藝人紀培慧合作的《詭戀》(GRACE)後,作為第一部全中文發音,且全部都在台灣拍攝與製作,並講述台灣故事的HBO Asia原創大製作──《通靈少女》推出,可說是國際影音平台從「國際」視野「落地」的重要案例之一。 製片人十項全能 Esquire在6月曾專訪陳和榆,分享了許多和國際平台合作的經驗談。從導演的角度來看,說好一個故事是關鍵,往往一個故事的催生,也都被當作是導演和編劇的成就,只是在此中往往隱身幕後,較少被人提及的大概就是製片人;製片對一部影片而言,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宣傳曝光也較少被提及,有人形容像是一部片背後的褓姆,有時也被認為監製就是製片人。不過談到這個角色位置,從《神算》到《通靈少女》,一直和陳和榆合作的製片劉瑜萱是這麼說的:「製片發掘了一個題材後,要去理解這個故事,為這個故事找到定位和風格,要知道這個故事的世界會被建造成什麼樣子,找到適合的人共同來打造這個世界。」當然最後還要找到確切的市場定位,知道這個題材能賣給什麼樣的人,所以製片的的工作範圍廣,時間軸很長,是和導演同進同出的人,重要性不亞於導演。 劉瑜萱製片工作照 劉瑜萱製片工作照 一般說來,製片的工作分前中後期,劉瑜萱的形容大致交代了整個製片工作,像是最初的發掘題材,尋找合適的導演,組織拍攝團隊,最後還要去找投資人跟平台。她直言,這不可能是一個人的事情,各式大大小小工作,細節分工下去,必須是一個團隊。要懂故事,還要跟創作人、投資人溝通,所以才會分監製、製片和執行製片等。以台灣來說,比較多是參與中段的製作過程,也就是拍攝出片子這段,這是多數人想像到的部分。因為參與過的片子少,像是紀錄片《夢想海洋》、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和《通靈少女》等,從故事開始定位方向、確認投資,找到整個team來拍攝,最後上架發行,幾乎全程參與。因為本身是個很接近創作面的製片,這和美式風格的電視頻道很像,製片參與程度高,要懂創作、故事,跟新加坡的製作公司和HBO Asia想法很相近。初期也是要跟團隊說明,製片為什麼拍攝時都在場,常跟導演討論,這和台灣人以為的習慣不一樣,也不是說誰主導,是老闆,雙方就是合作的夥伴,一同打造整個故事。 區域性思考 聊到和HBO Asia的合作,劉瑜萱認為《通靈少女》的特色,是一部討論信仰的片子,也是一部涵蓋青春期迷惘懵懂的片子,帶點台灣味又有普世的情感,是可以跨越文化和觀眾交流的題材。與國際平台合作,「不過度在地化」是對方最大要求,因為是向亞洲23區推出,太在地化會讓觀眾看不懂,保留台灣特色、知道了故事拍攝的地點以後,最終劇情還是要聚焦在人類的普遍情感和信仰的普世價值上,然而恰好,這是《通靈少女》最大的利器。 劉瑜萱不諱言,當時放棄掉一些對這個故事的最初規劃,像是拍長片、全劇集的影集,讓長片聚焦在角色成長,影集重點就能多擺在宮廟的單元,為了跟HBO Asia合作,就沒有堅持。最大的原因在於,想試試看台灣的故事和自製戲劇在東南亞市場的反應。她認為很多故事還是可以拍,不應該看的太小,要區域性的思考,也就是這整塊市場是一起的,像是這次的題材來看,我們民俗信仰也是多神,神鬼世界和人類世界的界限是很近的,很多信仰上的思維想法相近,普遍的相似度是很高的,很容易能引起共鳴。 劉瑜萱製片工作照 這次HBO Asia和台灣合作,要經營的不僅是海外華語市場,目標更可能是中國,因為市場太大,很難別過眼去。劉瑜萱則說,一直以來往中國市場的門都在,沒有人想關上,大家都想去,只是不要都鎖在一個地方,我們可以開很多扇窗,各個國際平台也是這樣,試海外華人市場、試台灣,他們可能看台灣是個中繼站,但不同地區的觀眾需求依然有差異,針對不同市場推出的片子氣味也會不太一樣,多一點選擇,對台灣的影視工作人員是好事。至於提到未來規劃,她笑說以後想做的片子只要有娛樂性,好看的,有關於生存意義的都可以,不過不要鬼片。專訪製片,談市場、談故事,她提出角度非常實際,看的是整體市場,心繫的還是台灣影視產業的定位。我們常說越在地越國際,其實比較像是找到定位,認清自己是誰,而《通靈少女》無疑是一次最好的叩問。   延伸閱讀:說好故事的堅持 陳和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