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STYLE - 影響一生的父子羈絆
STYLE

影響一生的父子羈絆

2015/08/27 編輯 / Liao Christine

身為精神科醫師的日本作家岡田尊司,先前發表了引發討論的《母親這種病》一書,探討母親的角色在形成人類偏差行為中扮演的角色,在教育方面引起了一些討論。而接著在新作《父親這種病》中,他則將焦點轉移到父親,要說明父親對於人格形成的影響,以及現代社會中父親地位的變化。  Text by 廖子良 Images:courtesy of 時報出版 相較於母親與幼兒的緊密連結,生物界中大部分的父親個體與幼兒發展的關連就薄弱得多。就算是高等的哺乳類、靈長類動物,雄性動物在交配提供精子後大多就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往後從懷胎、餵食、行為教導、至保護幼兒等大小責任幾乎都由母親一手包辦,基本上「父親」的意義只在於雄性動物的發情期而已。「之後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岡田尊司在書中這麼說道。 因此,孩童與父親的連結,相較於母親先天的緊密生物性關聯,更屬於一種心理、社會的層面,也更容易隨著社會與時代變遷,遭到心理與社會狀況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在家中與母親生活並一起養育兒女這種行為,可說是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特異模式,而隨著人類社會化及分工越形複雜,父親在家庭組織中的定位也就更加明顯,也對包括子女的家中其他成員產生了保護及領導的作用。 然而在近代工業革命、民權運動、性別意識抬頭等變遷下,就如同傳統男女性分工的範圍逐漸重疊,父母親的職責的界線也在模糊中。尤其在女性外出工作,離婚率也高漲的現代,父親在孩童成長時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低落,儘管與父親的關係不佳,或是父親在成長過程缺席,只要與母親有良好穩定的依附關係,就能彌補父親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以單親家庭看來,父親缺席的狀況要比母親缺席來得普遍,而這樣的個案相對於父母俱在的家庭,子女仍是有較高的犯罪行為風險。 岡田在書中正是以這樣的觀點來介紹,近代社會中因為變質的父權與父愛,對人格與行為發展造成的影響與問題。除了以化名的心理治療案例來說明,因為與父親不健全的親子互動,許多發展阻礙才得以形成。另一方面,書中也敘述了不少歷史名人的故事,像是三島由紀夫、王爾德、沙特、沙林傑、海明威等人都有著不甚圓滿的親子關係,這樣的前半生進而啟發他們的潛力,或是讓他們終其一生對自己與周圍人群都有著扭曲的概念。 雖然有著相當豐富的資訊量與有趣的故事,本作以心理學書籍來說作者個人意識相當強烈,在一些關鍵議題如家暴、性別認同等討論都是以案例分析為主,而提及的研究、資料、歷史,完全沒有附上任何參考文獻,使看似以科學為依據的內容流於主觀論述,是讓本書稍微失色,相當可惜的一點。     TBB 06 cover與大師對話 曾被《Wallpaper》雜誌評選為33位世界創意傑出人士之一,素有「華人設計教父」之稱的包益民,曾與Nike、MTV、Sony、Toshiba、Nissan、Citibank、Cartier等著名品牌合作,也成立了設計公司,在台灣出版了設計雜誌《Ppaper》。而他最近推出新書《創意大師想什麼?》,內容便收錄了該本雜誌歷年來與全球頂尖創意人士的對談內容,其中包括創辦Dyson的創辦人James Dyson、曾任《Interview》雜誌創意總監的Fabien Baron、曾和LV合作創造多項話題商品的日本藝術家村上隆、時尚大師山本耀司、太陽馬戲團……等,讓讀者能夠有機會了解他們對於驚人點子的發想過程,以及他們對實現自我創意投注的熱情。   【完整內容請見2015年8月號君子時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