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STYLE - 【Esquire看電影】《郵報:密戰》:給媒體人的一封懷舊情書
STYLE

【Esquire看電影】《郵報:密戰》:給媒體人的一封懷舊情書

2018/03/12 編輯 / Huang Po Yueh

《郵報:密戰》是表彰捍衛自由的一股正義感,也是講述關於女性力抗時代氛圍的故事。

電影帶來一段歷史的註腳,談關於人們為了言論自由奮鬥,挖掘真相,堅實民主體制的意志。這是1970年代,一個深深影響後世次文化發展的年代印記。 Text by 黃博鉞 Images: courtesy of 二十世紀福斯 《郵報:密戰》(The Post)的故事背景,是美國70年代關於新聞自由最重大的一場戰役。作為探討新聞傳播本質與言論自由的作品之一,近年已經有《驚爆焦點》與《真相急先鋒》等電影,不過《郵報》的故事改編卻仍然在娛樂與批判間取得還不錯的平衡。星光熠熠的金獎卡司、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對故事節奏的精湛掌握,讓早已為人熟知的歷史事件,有了不錯的思考角度。 梅莉史翠普飾演《華盛頓郵報》前發行人凱瑟琳,展現報人的風骨。 梅莉史翠普這次不再是犀利強勢《穿著Prada的惡魔》的米蘭達,轉為《華盛頓郵報》前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Meyer Graham),在知名報人丈夫菲利普・葛蘭姆(Phil Graham)自殺後,突然得接下家族龐大報業,擔任總裁與發行人。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來看相當不容易。在女權仍未受重視的美國70年代,許多來自股東(當然幾乎是男性)的質疑聲浪、報社員工的不理解及對其想像的扁平,都成為領導報社的阻礙。艱困環境下,面對報社即將追隨《紐約時報》腳步,揭秘美國最大的越戰機密:《五角大廈文件》(Pentagon Papers),並對抗強勢的尼克森政府時,極大化了女性在對抗權力時的弱勢。 史蒂芬史匹柏、梅莉史翠普及湯姆漢克的黃金三角,帶來入圍奧斯卡、獲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影片的佳績。 為了呈現這樣的時代氛圍,導演在調度上製造許多「刻意」,包含股東會的大門關上前,鏡頭帶到整個會議室,僅有坐在最深處,唯一一位小小的女性凱瑟琳。還有大多數時候,聽取來自「男人」們的意見,不停被打斷干擾,鮮少能主導整個談話走向;許多刻意地低頭,意見被忽略時,別過頭去,正是日常生活中女子成為意見弱勢的場景。導演在探討女性議題上的諸多設計,讓整個故事在純粹為新聞自由而戰的大框架下,多了一分層次。除了熱血的新聞英雄外,女權及新聞自由的探討,在公眾利益與國家利益相互衝突的背景下,互相交織,成了一個設計精巧的故事。 歷經4任總統,長達30年的越戰早已經令美國疲乏,引發反戰思潮,分析報告更曝光,整場戰役只是掩蓋國家顏面的「錯誤決策」。在面對《紐約時報》毅然決然揭露美國越戰機密,卻遭到高等法院禁制令。梅莉史翠普與飾演《華盛頓郵報》總編輯班布萊德利(Ben Brandlee)的湯姆漢克,同樣身為報人,為維護報社存亡及捍衛最基本的人性價值,兩相權衡下,必須在最後一刻作出關鍵報導,其壓力不在話下。《紐約時報》當時早已是美國最具水準的報社之一,然而《華盛頓郵報》雖然不弱,卻還未聲名大噪,是因為參與披露《五角大廈文件》一戰成名。此役及隔年爆發的水門案,將尼克森總統拉下台,才更有第四權捍衛者的氣勢。 「如果我們不報,又有誰能監督他們呢?」一句台詞,把新聞從業人員的使命感拉到高峰,這是電影中的熱血。對比現今社群媒體上四處流竄的輿論叫囂與謾罵,挖掘新聞已經鮮少成為重點。成為追逐流量機器的媒體,早已失去過往的公信力。整部《郵報:密戰》,更像是給一個時代的情書,在那時,媒體還能有為民喉舌,對抗強權的勇氣。時至今日,娛樂化過度的報業,是人們手機裡隨手滑過的一條條即時訊息,很難吸引閱聽人太多注意。 在印刷廠看樣時,凱瑟琳說道:「新聞報導是歷史的初稿」,整個場景不免有些矯情,卻道出一個逝去的時代。隨著傳播技術演進,網路帶來更公平的資訊交換,退下神壇的媒體諸神,面臨危急存亡之秋的當口,卻逐漸遺忘新聞報導對人們的重要性。或許人們需要的不是精彩、極富娛樂性的故事而已,更需要的是揭開真相的勇氣。

後記:雖然《華盛頓郵報》於2013年將經營權及資產賣給Amazon執行長傑佛里貝佐斯(Jeff Bezos),但仍然致力於提供最具批判性的深度報導。圖為《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