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於台灣上映的動畫《犬之島》,早在二月於柏林影展就引起極大迴響。緊接著,《侏儸紀世界:殞落國度》熱映,從這兩部截然不同的電影,我們得以一窺現存最古老的動畫技術——停格動畫的百年史。
Text by 許喻理 Images: courtesy of 二十世紀福斯、Getty
偶動畫中,每一個角色都有不只一位「本尊」存在,每一個動畫偶都是手工製造。 在歐美現今3D技術為主流的動畫電影中,使用「真材實料」黏土製作的停格動畫顯得有血有肉,既懷舊又讓人耳目一新。早期,停格動畫(特別是偶動畫)廣泛應用於特效電影之中,1917年的黑白短片《恐龍與迷失的線索》(Dinosaur and the Missing Link)成功運用模型與單格攝影技術,首次在螢幕上重現了(對現代人來說粗糙可笑的)恐龍。自此之後的近八十年,偶動畫成為特效電影不可或缺的技術,負責演出所有虛構、瘋狂、震撼人心的角色,包括1933年造成轟動的《金剛》(King Kong)。
1933年上映的《金剛》中,即是以停格動畫打造這隻怪獸電影代表角色。 停格動畫製作費時、費力、費空間更費金錢,每拍攝一幀,動畫師就必須微調戲偶的動作,一段十秒鐘的短片,可能要耗費數日才能完成。隨著科技進步與電腦普及,全程使用電腦作業的3D動畫技術逐漸崛起,擬真的效果超越了手工製作的戲偶。1993年史帝芬.史匹伯執導的《侏儸紀公園》正式宣告3D技術取代偶動畫的特效地位——公園裡的恐龍全部都是3D特效。
1993年《侏儸紀公園》中的恐龍皆為3D特效。 然而,偶動畫並未因為此次革新而沒落。除了運用於電影特效外,偶動畫也廣泛運用於卡通影片,包括1985經典兒童文學《青蛙與蟾蜍》(Frog and Toad)就以黏土停格動畫的方式推出了兩季卡通。《侏儸紀公園》上映的同一年,提姆‧波頓代表作《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將偶動畫卡通推向高峰,接下來的《飛天巨桃歷險記》(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與電視劇《酷狗寶貝》(Wallace and Gromit)一直是叫好又叫座的卡通影片。
提姆‧波頓的《聖誕夜驚魂》可說是停格動畫的經典之作。 1995年,皮克斯運用3D動畫製作的《玩具總動員》(Toy Story)締造了全球3.61億美元的票房,正式宣告動畫電影進入了3D元年。雖然反彈聲浪此起彼落,但夢工廠於2001上映的《史瑞克》(Shrek)、《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等皆締下佳績。以電腦製作的動畫沒有停格動畫的停頓感,質感看起來與黏土人偶類似,線條與光影卻完美無缺,場景的轉換更是千變萬化,新技術的突破與票房的鼓舞,讓好萊塢動畫人才與資金紛紛轉往3D動畫發展,不只是停格動畫,連2D動畫也被遠遠拋下。
停格動畫是「土法煉鋼」的技術,所有場景都是手工打造,費時、費力、費空間更費金錢。 跨越了這一道分水嶺,專業人士紛紛開始揣測,是否3D技術即將永遠取代偶動畫?然而就如同人們曾擔心攝影技術取代繪畫,如今看來,繪畫只是卸下了「紀錄畫面」的職責;為了追求更清晰的音質而出現了CD,但人們依然享受黑膠唱片的音質;有了卓越的數位攝影技術,也放不下底片相機的溫度。 劇情當然是左右電影成敗的主因,但再好的故事,必須被好好訴說才能引發共鳴。停格動畫如今成為一種精緻的藝術表現,不論科技如何改變,永遠是最具藝術性的拍攝手法,樸質而有深度的訴說每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