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藝文 - 超實用的手工藝品!融合日本匠人精粹的樺細工
藝文

超實用的手工藝品!融合日本匠人精粹的樺細工

2021/03/09 編輯 / Tony



樺細工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工藝品,造型典雅特殊,值得細細品味。

讓武士得以溫飽的技藝

提到「樺細工」一詞,多數人可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其實這是源自日本秋田縣角館的木製手工藝,起源於江戶時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一般最常見的樺細工多為小圓筒的模樣,整體長寬高約為10公分,主要用途是存放易於受潮的物品,如茶葉或菸草等。

樺細工一詞雖有個「樺」字,但選用材料卻不是樺樹,而是山櫻花的樹皮。至於為何取名為「樺」,說法莫衷一是,甚難詳考;有一說是此物乃處理白樺的工會或家族所製,另一說則主張「樺」在此處是工匠階級的代稱,而非樹種名。不論如何,秋田縣當地人至今仍沿用早期的名稱。

這項木製工藝的歷史,可追溯至兩世紀前;當時秋田縣角館由領主佐竹北家治理,境內下級武士普遍貧窮,難以餵養自身,佐竹北領主便委派旗下家臣藤村彥六,將這項技藝傳授給眾武士,進而演變成武士的重要收入來源。明治維新後,武士一職逐漸式微,這項技藝就由角館當地工匠傳承下來。遊客若有幸造訪秋田縣,可順道遊覽「角館工芸協同組合會」,該協會除致力於推廣樺細工外,也會定期展示珍稀的木製手工藝。

生生不息的永續思維

樺細工的作法勞時費力,光是挑選樹皮就大有學問。首先要挑選野生的山櫻花,且樹齡需介於70至80年間;若挑選樹齡不足或是人工栽種的山櫻花,便會陷入樹皮堅韌度不足,無法製作樺細工的窘境。春到之時,工匠會上山找尋合適的木材,並在樹身上先行作記號,等到夏末初秋,雨季剛過後再進行採收,如此樹皮會變得較為柔軟,方便剝除。

讀者可能會有以下疑惑:「野生山櫻花數量本就稀缺,剝除樹皮後是否會讓山櫻花死亡?」實際上,工匠剝除樹皮的方式十分環保,甚至兼顧永續發展的概念。要製作樺細工,僅需剝除三分之一且位於外層的樹皮,如此並不會阻礙養分與水分的輸送,山櫻花樹能在下次收穫季前再度長回外層樹皮。

製作過程繁瑣困難

製備好樹皮後,接來需要約10道工序,再再考驗著工匠的技術與耐心。首先取下樹皮後乾燥,去除受損突起部分,再將表面加工至均勻光滑、厚度一致。接著塗上明膠,以維持樹皮的延展性,同時保有原先的木紋與色彩,再貼合在事先準備好的木胎上。在貼合的過程中,還要一面用熱鐵片熨燙以求平整。由於樺細工每面皆需採用各式不同的樹皮,因此製作起來相當困難與費工。

接下來則要製作接合與開啟的部分:工匠將木筒一分為二,並用小刀與刨刀打薄上半部,這個過程至關重要,考驗工匠的專注度與功力,多一分則無法密封,少一分則無法開闔。最後再用砂紙打磨拋光並上油,一件精巧的手工藝品就這麼誕生了。



工匠用熱鐵片熨燙樹皮


樺細工在日常生活的妙用

完成後的樺細工造型典雅,密合度與封閉性絕佳;由於山櫻花樹皮能吸收水氣、隔絕濕氣,同時保持內容物品的乾燥,降低外在溫度濕度造成的影響,因此樺細工特別適合拿來存放易受潮的物品,如茶葉、粉類、芝麻、豆類等。除了常見的圓筒造型外,樺細工更有矩形、方形甚或長條狀,以應付大大小小的生活需求。

小小的樺細工要價不斐,從台幣2,000元到15,000元所在多有;即使今日我們能輕易在市面上購得便宜的密封罐,但樺細工強調與自然共存的精神與推崇的匠人文化,仍是人類文明不可抹滅的瑰寶。



延伸閱讀:

登藝術之峰 造美學之極 ART TAIPEI 2020 正式登場

整座城市都是你的建築博物館! 48hr non-stop 打開台北的50個秘密空間

奇幻感十足的絨毛玩具,TRENDS邀請藝術家Bio_ogist妝點信義微風店櫃櫥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