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獎入圍名單甫剛公布,陳亞蘭以電視歌仔戲《嘉慶君遊臺灣》的「嘉慶君」角色,入圍戲劇節目男主角獎,和一眾演員爭搶金鐘影帝寶座。
對,我沒打錯,你沒看錯。女演員陳亞蘭獲得提名的,確實是最佳男主角獎,所以是看「劇中角色」來決定報什麼獎?那飾演《猩球崛起》「凱薩」的演員安迪瑟克斯要怎麼報?最佳動物獎?還是最佳非人獎?
陳亞蘭在劇中英氣逼人
色彩多元的金鐘
先來看一下金鐘獎的規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度電視金鐘獎獎勵要點」中規定:「報名各類男主角獎、女主角獎、男配角獎、女配角獎者,以演出角色之性別為準,該演出角色之性別由報名者認定。」
沒錯,金鐘還真的是依照「出演角色的性別」,而非演員性別來認定。舉例來說,不管男女演員,當出演硬漢「洛基」時,都可以報名最佳男主角;而當飾演沉魚落雁的王昭君時,不管男女演員,都可以報最佳女主角。
但若我們細看文字,會發現規定上有「為準」二字,等同表明了並沒有那麼嚴格,你想怎麼報就怎麼報:
男性演男角,報最佳男主OK;男性演女角,報最佳女主OK。LGTB+族群部分也是極為尊崇個人意志,不強調生理性別,而是以心理性別為依歸:你認為你是什麼,就報什麼,非常人性。
而金鐘在規範中刻意寫得模糊,就是讓報名者自行裁量,順便呼應近年歐美強調的性別平權與潮流。但隨之而來的,可能也會一些衍生問題,像是報名者會不會有戰術上的考量(像吳慷仁飾演的第三性「寶寶」報女配,就不會和他《斯卡羅》的角色競爭);另一個尷尬處境,則是當四叉貓類型的演員(生理男、心理女)要飾演藍波時,可否執意要報最佳女主角?
第三性公關「寶寶」吳慷仁報名金鐘男配角 ,可惜未獲選。
金馬獎與國外的做法
那金馬獎跟國外是怎麼辦理的呢?相較金鐘的特別,其他獎項就顯得單純,也較貼合主流預期,也就是單純跟著演員性別走,不去看出演的角色。
像是《丹麥女孩》中,艾迪瑞德曼(就是《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的紐特)飾演變性人莉莉,最後獲得奧斯卡、英國電影學院與金球獎的最佳男主角提名;凱特布蘭琪在《搖滾啟示錄》中反串飾演巴布狄倫,獲獎與提名無數,也清一色都是最佳女配角獎項;葛倫克蘿絲在《變裝男侍》中化身男管家,最後也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男演員艾迪瑞德曼飾演變性人莉莉
凱特布蘭琪曾飾演巴布狄倫
鏡頭轉回華語電影圈,金馬獎與香港獎項的設立,同樣也以演員性別區分。像是前香港女演員凌波,曾在風氣保守的金馬獎第二屆,憑著《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梁山伯一角,抱回「最佳演員特別獎」;林青霞也憑著至今無法超越、最完美的東方不敗,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林青霞出演《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
設立無性別獎項不就解決了?
近幾年來,性別意識抬頭,讓不少人開始關注這方面的議題,但有時也矯枉過正,成為了政治正確。
時人舉出,為何電影獎項不學英國全英音樂獎,只頒發年度最佳歌曲與最佳演員,別再區分性別。但我想真的照做之後,後續也會衍生其他問題,首先便是名額的縮減,過去影帝影后有雙名額,改成最佳演員,獎項瞬間少了一半。
再來就算保留兩個名額,增設成兩位最佳演員好了,當一個給男性、一個女性時,人們會說是為了刻意追求兩性平權;全部給男性,又說是性別霸權;全部給女性,最後又落得政治正確過頭的罵名。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屆時父子騎驢的窘況勢必會發生。
由此看來,金鐘在影劇圈是如此獨樹一格,如今陳亞蘭入選金鐘影帝,成功讓人們更加願意去思考多元性別的議題。
葛倫克蘿絲在《變裝男侍》中化身男管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