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電影 - 咆哮的鍍金年代──《巴比倫》
電影

咆哮的鍍金年代──《巴比倫》

2023/01/19 編輯 / Tony


1911年,好萊塢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內斯特影片公司」開業,正式開啟了影壇轟轟烈烈的百年風華,而好萊塢的榮景,更是在1920年代末期達到鼎盛。所有人白天努力工作,晚上放開身心縱情狂歡,過著奢華迷爛的頹廢生活,而當時最出名的,便是各種放蕩不羈的派對與葷素不忌的電影題材,那是星光燦爛、狂飆咆哮的時代,人們野心勃勃地發起衝鋒,貪婪地追求金錢與地位,勇敢追尋心中的夢想,卻有更多人遭到時代巨輪的壓輾,自此消失無蹤。


百年攝影技術的對望


最盛大的規模

現正熱映的《巴比倫》,正是描寫舊時代好萊塢的一部史詩鉅作,由金獎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執導,布萊德彼特與瑪格羅比主演,片中重現傳說中的「千人陣容」:包含了超過百位有台詞的角色與上千名演員,可謂下足了重本。導演表示:「早在15年我就有要拍這部戲的構想,也做了廣泛的研究,這是我執導過演員陣容最龐大,人數也最多的一部電影。」

在欣賞《巴比倫》前,筆者原先還擔心三小時的片長會很冗長拖沓,沒想到全片幾乎無冷場,充滿了荒誕與獵奇,觀影過程如同嗑藥一般,也收穫了非常特別與新奇的體驗!



詳實考證

為了逼真呈現混亂瘋狂與狂野的1920年代,電影中的所有布景都是從無到有量身打造而成,總預算高達一億美元。在視覺風格上,拍攝團隊為了營造史詩般的壯闊,特別使用寬銀幕電影鏡頭拍攝,攝影指導萊納斯桑德格倫表示:「我們把所有拍片規則拋在腦後,就好像讀完美國電影攝影師手冊,接著故意做錯一切一樣。」

除了搭景與攝影,音樂更是本片的重中之重,當時有很多跨文化與實驗性質的音樂,遠比我們熟悉的爵士樂更吵鬧、更狂野與更有活力,因此導演與配樂師也大量聆聽相關錄音與口述。導演表示:「我對配樂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要忠於那個年代,同時也要將我們對那個年代熟悉的音樂做各種不同的嘗試,並發揮到極致。」


陶比麥奎爾也參與演出


絕對開放的風氣

不少女性和少數族裔在早期片廠中工作的身影,同樣也原汁原味地搬上了銀幕,而片中女導演的原型,正是鼎鼎大名的Dorothy Arzner導演。此外,我們也在片中瞥見同性間調情與性行為的畫面,在那個百花怒放的年代,LGBTQ+根本不是問題,畢竟連順性別的人都是如此地濫交放蕩,性雜食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呢?

可惜這些自由奔放的風氣,在1934年正式畫下句點。當時美國公會聯合耶穌會制定法規,發布了「電影製作守則」(又名「海斯法典」),刪剪和禁映他們認為「不純潔」的電影畫面,包含不得表現跨種族間的愛情、不準裸體、不準男女激烈擁吻等,同志群體自然也受到了打壓,最終「海斯法典」於1966年撤銷,改由現今大家所熟知的分級制度。


演員布萊德彼特(左)與李麗君(右)


片名的秘密

從《進擊的鼓手》到《樂來越愛你》再到《登月先鋒》,查澤雷導演熱衷拍攝那些輝煌成就下所隱藏的巨大代價,而片名《巴比倫》,是否也意謂著通天巨塔下埋藏的無數屍骨?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片名的另一來源,也很可能出自1959年出版的八卦花邊書籍《好萊塢巴比倫》(Hollywood Babylon)。該書內容極盡唬爛之能事,像是謊稱克拉拉鮑與整個南加州大學橄欖球隊發生性關係;盧普韋萊斯吞下500多片安眠藥自殺後頭埋在馬桶裡、溺死在自己的嘔吐物中;瑪麗普雷沃斯特在公寓去世後,屍體臘腸犬吃掉一部分等,最終被禁止出版。



成名在望

以離奇荒謬情節包裝的《巴比倫》並沒有完整的主線,也是一齣重核的悲劇。主人公曼尼(迪亞哥卡爾瓦飾)代替觀眾領略那狂野誇張的放縱年代;布萊德彼特飾演當代巨星傑克,從能決定影片剪輯的大明星,淪落到只能接演爛片的過氣演員:瑪格羅比則飾演一心想成為演員的妮莉,她就像龍捲風一般,絕不讓任何人阻擋她的路,不擇手段地卡位,只為闖出一片天。

有趣的是,2014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原本預計由瑪格羅比主演,後由艾瑪史東接班,而在《巴比倫》中,妮莉一角原定由艾瑪史東主演,後因檔期衝突改為瑪格羅比,如此輪迴與頂替,是不是也與電影有幾分相似呢?



給默片時代的情書

不論是《從前,有個好萊塢》,還是今年即將上映的《法貝曼:造夢大師》(The Fabelmans)與《光影帝國》(Empire Of Light),都排著隊為電影送上情書,《巴比倫》似乎也趕上了這波潮流,描繪的1920年代末,除了充滿紙醉金迷的氛圍外,更是默片轉換為有聲電影的關鍵時刻,許多默片巨星因不善背誦台詞、聲調難聽而被時代的洪流淹沒,卻也有冉冉升起的耀眼新星,因優美的嗓音與良好的談吐聞名於世。

風雲總是交錯,時事造就英雄,人們不計代價地燃燒自我,只為在好萊塢追逐夢想與名利,過去如此,未來亦復如是,或許根本沒有所謂的「黃金世代」,因為每個時代,都會是最好的時代。



劇中角色的主要原型:

約翰吉伯特(John Gilbert

布萊德彼特飾演的傑克,與「偉大情人」約翰吉伯特十分相似。吉伯特風流倜儻,是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巨星,與葛麗泰嘉寶的一段情更是影壇永遠的佳話。進入有聲電影時代後,吉伯特因嗓音問題跟不上時代腳步,慘遭影業拋棄,最後死於因酗酒引起的併發症,年僅38歲。

克拉拉鮑(Clara Bow

瑪格羅比飾演的妮莉,原型為「它女郎」(it girl)克拉拉鮑。鮑出身悲慘,卻成為了摩登女郎的代表,也是爵士年代的重要象徵,曾在一個月內收到45,000封粉絲的來信。據傳當時只要在收信人處寫上「加州的它女郎」,郵差便會將信件送至克拉拉鮑手中。鮑自然不做作,渾身散發性感魅力,卻又充滿自信,迪士尼經典卡通人物貝蒂(Betty Boop),正是以她的模樣繪製。

黃柳霜

李麗君飾演的茱菲女士,原型是好萊塢首位亞裔影星黃柳霜,《紐約時報》曾評她是「好萊塢偉大時代最令人難以忘懷的角色之一」。黃柳霜父母早年在唐人街實現美國夢,她便獨自前往好萊塢闖蕩,也處處受到歧視。前些日子,美國鑄幣局決定將她的肖像印在25美分硬幣上,以紀念她為亞裔演員發聲,同時也是美元上首個亞裔面孔。


Text by Tony Kao

Images: courtesy of UIP聯合國際影業、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最催淚燒腦跨年電影《想見你》月底上映!先行場佳評如潮

公開指認的勇氣!改編真實新聞事件的《她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