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南氏山椒魚
以行腳節目《MIT台灣誌》獲得無數金鐘獎的知名製作人與主持人麥覺明導演,對生態與環境議題的影響力跨越北中南,近期他的第二部院線紀錄長片《山椒魚來了》熱映中,也引發不少話題。
名人推薦
知名作家劉克襄表示:「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透過這些專業人士的陳述,展現了生態紀錄片的高度和質地。我們對山椒魚應該會有更深度的見識,甚而知道生態紀錄片該謹守怎樣的內涵。現有金馬獎的評審規格,恐還難以周延的考量這一面向。」
東森主播舒夢蘭也分享:「想邀請大家也和我一起成為『生態人』!走進電影院,支持在我們土地上珍惜愛護生態並保育牠們的人與紀錄!」
《山椒魚來了》導演麥覺明
觀影熱潮
《山椒魚來了》引起眾多登山與關注生態環境的觀眾與企業熱烈討論,非常多中小學的師生與家長進戲院了解山椒魚,有教師提及在小學三年級的國語課程中有介紹<臺灣的山椒魚>,因此小學生不一定要爬上2、3千公尺的群峰溪源,就可以在課堂與電影院中,一次蒐羅臺灣的5種特有種山椒魚,看到牠們的棲息環境。
像是位於新竹的光明國小謝文惠老師,便帶領學生與家長共230人,花了來回一個多小時徒步到影城看最自然的生態教育電影《山椒魚來了》。謝老師對同學說:「等大家看完《山椒魚來了》,看到研究學者在山上的付出,就會覺得走這一小時很輕鬆。」
南湖山椒魚
喚醒保育意識
《山椒魚來了》紀錄片中敘述臺灣特有種「山椒魚」罕為人知的特性,以及目前遭遇到的保育議題,包含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棲地遭到人為活動的破壞,以及塑膠垃圾的入侵。
因此,綠色和平特別舉辦「無塑場」包場活動,倡導民眾自備循環杯或環保杯入場,麥覺明導演出席映後且與觀眾一同高舉環保杯合影。
麥覺明導演透露:「根據特生中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研究,山椒魚的排遺中也存在微塑膠,連稀少的山椒魚都吃進塑膠微粒,可見減塑工作是很重要的。」希望大家多多注意高山上的環境保護。
南湖山椒魚
麥覺明導演(右1)抱著《山椒魚來了》小鯢娃娃與《黑熊來了》熊吉拉(中)合影。
Images: courtesy of 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牽猴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