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Jean-Marc Vacheron簽署第一份學徒合約,標誌著江詩丹頓踏上追求卓越的探索之旅。為致敬270年的製錶技藝與美學傳承,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打造三款獨一無二的時計傑作,向與品牌有著深厚淵源的日內瓦歷史地標Tour de l’Île鐘樓致敬,並充分展現製錶工坊的藝術造詣。
彰顯日內瓦風格的精湛工藝
「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這個名字原指18世紀日內瓦才華橫溢的製錶工匠,包括製錶師、雕刻師、琺瑯師、珠寶師、寶石鑲嵌師等,他們所在的工作坊被稱為「cabinets閣樓」,通常設 在自然光線充足、日照時間最長的建築物頂樓。
而Vacheron Constantin設有專屬的Métiers d’Art藝術大師工坊,正是致力於保護、精進並弘揚珍罕的歷史裝飾工藝,為瀕臨失傳邊緣的藝術工藝提供庇護,此次推出的三款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Tribute to the Tour de l’Île腕錶,正是品牌對工藝、文化和藝術的永恆承諾。
三款腕錶錶盤均取材自鐘樓的石版畫,Tour de l’Île鐘樓位於羅納河中央的一個小島上,是13世紀為保衛日內瓦而修建的防禦城堡遺跡。鐘樓上的時鐘鐫刻著日內瓦的座右銘「Post Tenebras Lux」(黑暗之後,迎來光明)。傳遞著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也可期待光明的到來,是日內瓦追求自由、獨立與進步精神的重要象徵。此次Vacheron Constantin工藝大師在腕錶中重新演繹Tour de l’Île鐘樓的風采,將日內瓦風格精髓完美展現於腕間。
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Tribute to the Tour de l’Île腕錶,大明火微繪琺瑯錶盤 by Vacheron Constantin
以時光疊加卓越技術造就精彩藝品
「大明火微繪琺瑯錶盤」款式將大明火琺瑯錶盤搭配950鉑金錶殼,以微繪琺瑯彩繪工藝重新 詮釋由Jean DuBois所繪製並由Spengler & Cie印刷的石版畫。錶盤採用自18世紀的日內瓦微繪琺瑯技藝,需以精湛手工藝耗時一個月方能完成。繪製過程極為繁複,需先在18K白金錶盤上塗覆一層白色琺瑯底釉,先打造平滑的表面。接著再用纖細的羽毛筆逐漸繪製圖案。最後,琺瑯大師會塗覆數層透明釉料,以保護作品並為其增添光澤和立體感。每層琺瑯都必須在800度以上的高溫下燒製後,才能轉到繪製下一層,極為考驗技藝。
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Tribute to the Tour de l’Île腕錶,具象機刻雕花和大明火微繪琺瑯錶盤 by Vacheron Constantin
「具象機刻雕花和大明火微繪琺瑯錶盤」款式則重新詮釋了20世紀初由Charnaux攝影和明信片出版工作室創作的一幅插圖。在繪製錶盤圖案時,以簡單的黑色線條勾勒出周遭建築物,以便更突顯鐘樓外觀,強調其力量和存在感。此設計點綴在18K 3N黃金錶盤上時,巧妙結合手工機刻雕花和大明火琺瑯工藝,噴砂背景呈現出柔和啞光效果,可強化畫面的透視感。對機刻雕花大師而言,在經過噴砂處理的不均稱錶盤進行雕刻技術難度極高,相比平常對精確度的要求更大。這款錶盤凝聚多種技藝,需以耗時約16小時的精密機刻雕花工序和40小時的大明火微繪琺瑯工序共同製作。
Les Cabinotiers閣樓工匠Tribute to the Tour de l’Île腕錶,手工雕刻錶盤 by Vacheron Constantin
「手工雕刻錶盤」款式靈感源自Pierre Escuyer於1822年創作的Tour de l’Île鐘樓和羅納河大橋的雕刻作品。錶盤採用淺浮雕技術,雕刻師先勾勒出所需圖案的輪廓,再悉心將周圍多餘的金屬仔細雕走,使圖案略微凸出於表面,營造出微妙的錯視效果。雕刻大師在厚度僅一毫米的金屬錶盤上創造出如此微型的作品,實屬一項壯舉。從繪製草圖開始,每條透視線都經過精確勾勒,接著採用淺浮雕技術打造栩栩如生的畫面,並以深雕方式呈現鐘樓頂部的圓穹頂,以展現充分立體感,每件雕刻作品須耗時超過140小時才能完成,每隻腕錶皆是難以再現的工藝鉅作。
三款腕錶分別以「日內瓦微繪琺瑯技藝」致敬日內瓦的獨特;「手工雕刻技藝」以人類史上最古老的裝飾工藝承載深厚歷史;「機刻雕花工藝」則自傳統中創新,全新演繹出日內瓦的歷史之美。透過三種不同工藝的結合,讓Vacheron Constantin 270年的歷史再創全新標竿,深入探究腕錶工藝多樣美學與無限可能。
Images: courtesy of Vacheron Constantin
延伸閱讀:
Louis Vuitton與Kari Voutilainen合推新腕錶,以絕美藝術伴旅人踏上繽紛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