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帶給人們賴以維生的飽足感與幸福感,卻讓地球發出陣陣悲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報告指出,近九成的森林砍伐是因農牧業擴張而致。大量森林被砍伐,令氣候變遷與生態浩劫席捲而來。我們採購時,應該注意哪些可能傷害森林的食物?又該如何挑選,才能避免讓人類的享受,建立在地球的痛苦上?
還記得今天吃了哪些東西嗎?從早餐喝的豆漿、便當裡的炒菜炸物、到甜食愛好者必備的巧克力與咖啡,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可能在舌尖上醞釀一場生態風暴。聯合國統計,過去二十年,地球喪失一億公頃的森林,相當於28座台灣大小的樹林遭夷為平地。這些森林消失的原因,近五成來自農業耕地擴張、另四成則用作畜牧用地,因此也可以說,人類「吃掉了」九千萬公頃的樹。
人類過度砍伐樹木,將對環境帶來無可挽回的傷害。
森林消失會導致什麼危機?少了樹木吸收碳排並調節氣溫,將使氣候加劇惡化。世界氣象組織偵測,2021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到歷史新高,且持續呈上升趨勢。森林作為重要的碳匯儲存地,顯然無法再承受更多傷害。
此外,森林同樣也作為許多動物的棲息地,當牠們的家園被毀,便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警示,目前有超過一百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人們必須盡早採取行動,避免情況持續惡化。
既然森林消失絕大部分是因「禍從口入」,那麼當我們點餐或做菜時,能否透過一些選擇防患未然?現在就來看看哪些食物正在影響森林生態,讓你在看菜單和採買食材時,多一份對地球的了解!
種植油棕(圖左)導致雨林面積減少。
棕櫚油
你有注意過自己吃進肚裡的飯菜用的是什麼油嗎?棕櫚油可說是應用範圍極其廣泛的油品,其穩定性高、耐高溫且價格低廉,常見於油炸食品、泡麵、與各類加工零食,然而這樣耐操好用的油品,卻也是引爆生態問題的引信之一。
棕櫚油提煉自熱帶樹種油棕的果實,在便宜、好用、需求量大的情況下,不少國家大面積砍伐熱帶雨林以開闢油棕園。聯合國統計,2000年至2018年間,光是種植油棕,就已佔去全球森林砍伐總量的7%!
人類肆無忌憚破壞家園,紅毛猩猩也是挺頭痛的。
如此濫伐下,動物們可說是「家破人亡」,受害最深的莫過於紅毛猩猩。印尼作為紅毛猩猩的棲息地,卻同時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而根據國際紅毛猩猩基金會在2015年發布的報告估計,因熱帶雨林開發,紅毛猩猩已喪失90%的棲息地,從雨林之子淪為無家可歸的雨林孤兒。至今每年仍有1000至5000隻紅毛猩猩因種植油棕遭到殺害,目前紅毛猩猩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狀態,若情況再無法改善,可能會因為人類的用油習慣,導致紅毛猩猩從世界絕跡。
巴西大豆田裡,農業機具為收割大豆揚起陣陣煙塵,昔日的雨林生態已被此種景象替代。
大豆
我們的生活可說與豆類難分難解,從豆漿、豆花等常見甜品,到正餐會用的大豆沙拉油、醬油,如果你熱愛健身或是素食主義者,那大豆更是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來源。但種植大豆對環境帶來的傷害,卻可能超乎你我的想像。
自大豆產業擴張進入巴西亞馬遜雨林,大規模的環境破壞便隨之而來。僅在2003至2004年間,亞馬遜雨林便有270萬公頃的森林遭到砍伐,引發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抗爭,進而促使巴西政府與大豆貿易業者制定《亞馬遜停種大豆協議》,此後亞馬遜雨林因種植大豆而遭砍伐的案例漸少,看似是個美好結局。
亞馬遜雨林慘遭濫伐。
但聰明的你應該想到了,不砍亞馬遜雨林,砍其他地方不就好了?沒錯,於是商人把腦筋動到亞馬遜雨林旁的塞拉多熱帶草原。環保團體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調查顯示,2022年塞拉多草原有超過百萬公頃的原生植被遭到破壞,地球之友疾呼不應守護了亞馬遜,卻放任企業巨獸吞噬塞拉多。
企業的金權角力或許離我們有些遙遠,但回到日常生活,豆製品滿處皆是,難道吃了就是殘害地球?其實直接製成食品的大豆僅占總產量不到一成,超過七成的大豆用於養殖牲畜的飼料中。根據農業部最新調查,國人2022年的肉類攝取量首次超越穀物,成為最主要的熱量來源。如果要在飲食上降低大豆對地球的危害,適時減少肉類攝取,採取均衡飲食,或許會是更適切的方法。
大豆及玉米多半作為畜牧飼料。
玉米
玉米與大豆同樣為飼養牲畜而大量種植,如果要談論對自然植被的破壞,玉米帶來的傷害亦是不容小覷。
回到剛才被「聰明商人」注意到的塞拉多草原,被濫伐的草原除了用於種植大豆,通常也伴隨種植玉米(畢竟動物也要均衡飲食啦)。即便草原生態系統與雨林有別,但熱帶草原仍能將二氧化碳儲存於土壤中,並且儲存水份調節氣候,一旦被大量開發,就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自然》期刊研究報告指出,塞拉多草原被開發後,已造成當地氣溫上升且降雨量減少,使玉米減產約6~8%。當作物生產不如預期,更加速業者毀林闢田的腳步,愈多樹木倒下,再使環境更加惡化,陷入「開發、惡化、再開發」的地獄迴圈。
可可的種植常伴隨自然與人權的剝削。
可可
情人節互送巧克力,成了許多情侶的浪漫儀式,就算單身覺得冷,也能來杯熱可可取暖安定心神。但在甜蜜的巧克力來到你手上前,卻可能經歷過一段苦澀的故事…。
象牙海岸可說是被可可傷得最深的國家,這裡在1960年代曾有超過1600萬公頃的森林,如今卻剩不到300萬公頃,大規模的森林滅絕,多半是種植可可而致。作為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國,每年約四成的可可來自象牙海岸。犧牲自然環境拿下的「世界第一」,換來的卻是無盡的窮忙與壓榨。
環境組織Mighty Earth調查指出,可可農民每天收益不到1美元,從巧克力產品中獲取的分潤僅3.5~6%。將甜蜜留給你,把心酸留給自己,正是象牙海岸的土地與農民最現實的寫照。
農人在咖啡園中採收咖啡豆。
咖啡
國際咖啡組織(ICO)調查,台灣人1年喝掉約28.5億杯咖啡,從超商到精品咖啡廳,各類咖啡飲品遍布台灣,在特色各異的咖啡香中,似乎還能嗅出一絲不尋常的氣息。
隨著全球咖啡需求漸增,傳統將咖啡種植於樹蔭下的「遮蔭種植」已無法供應市場需求,咖啡農開始採用「陽光種植」,砍伐林木讓咖啡曝曬於陽光下,加速咖啡成熟速度,同時將農地重整為單一作物,便於管理、採收。
用自然環境換取生產效率,使中美洲逾百萬公頃的森林因此倒下;少了天然樹蔭的遮蔽與落葉堆肥,農民不得不使用農藥與化肥維持作物生長。儘管短期而言咖啡產量因此提升,但長期的土壤惡化與環境污染,也讓咖啡香氣逐漸變調。
雨林聯盟認證咖啡。
如何吃得更友善
這些對森林造成傷害的農作,偏偏又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如果嘴饞想吃或難以避開,那我們又能如何做出更友善的選擇?
其實已有不少民間組織針對各類食品推出環境友善的認證機制。當你購買巧克力或咖啡時,可能會在包裝上看到一隻小青蛙,這代表該產品獲得「雨林聯盟」認證,認證標準包括對森林及河岸的保護、農藥使用,以及農民合理報酬等項目,擁有該標章的產品,便是一個對環境較為友善的購物選項。
羅馬尼亞約4,000位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森林遭非法濫伐。
其他針對特定農產的認證還有棕櫚油永續發展圓桌會議(RSPO)認證,確保業者產製棕櫚油的過程符合生態保育、人權等規範。良心大豆圓桌會議(RTRS)也列出審核標準,其中一項準則,就是需達到「零毀林」的生產,且2021年起也開放業者申請玉米認證,這些針對特定農作的審查,讓永續發展多了一層把關。
除了民間自發認證,官方政策也可能改變農業走向。歐盟在今年通過《反毀林法》,預計2024年底正式實施,未來棕櫚油、大豆、可可、咖啡,以及牛隻等農牧產品,皆須符合歐盟的「零毀林」規範。台灣大選將近,我們也可以多加關注候選人們在農業與環境政策的表現,設法在每一次選擇的機會中,讓世界離永續更近一些。
台中福壽山農場,高海拔的環境下農民們正忙於採收高麗菜。
台灣高麗菜的水土保持課題
清甜爽口的高麗菜可說是台灣便當裡的固定班底。但你知道嗎?高麗菜其實是溫帶蔬菜,為何位處亞熱帶的台灣天天都有高麗菜可吃?關鍵就在種植地點!除了秋冬可能吃到平地高麗菜,台灣人吃到的高麗菜多半種植於氣溫較低的高山。然而蔬菜根淺且生長週期短,幾乎無任何水土保持作用,因此引發高冷蔬菜破壞自然的疑慮。
但兩者間並非零和難題,目前已有台灣農民透過縮小耕地面積,在菜園周遭植樹造林以維護山林生態,農業發展與自然生態間,便需像這樣不斷嘗試,才能探索出永續的平衡點。
Images: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達志/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