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co永續 - 舊鞋新生:來自台灣的全循環鞋,將回憶化為青翠綠意
Eco永續

舊鞋新生:來自台灣的全循環鞋,將回憶化為青翠綠意

2024/06/13 編輯 / gary liu


出門在外走跳,不僅讓腦中留下各樣多彩的回憶,逐漸磨平的鞋底,也承載著歲月前進的痕跡。無論鞋子再怎麼好穿耐用,最終也將步向生命終點。這些承載回憶的鞋子,除了將之丟棄,還有沒有別的去處?台灣新創企業Mijily開發出「全循環鞋」,將舊鞋再製成盆栽,不僅解決汙染問題,也讓回憶以另一種形式陪在人們身邊。


使用過後的Mijily舊鞋將能再製成盆栽。


髒空氣催化永續之夢

Mijily負責人陳鵬宏從小在鞋店長大,原要繼承家業的他在2011、12年常前往中國溫州批貨,在當地的所見所聞,卻令他對傳統鞋業的商業模式感到遲疑。「我到溫州的時候,整個城鎮都瀰漫一股很奇怪的味道。」陳鵬宏接受Esquire專訪分享,當時溫州製鞋工廠十分密集,常看到廠家將廢料隨意棄置、日曬雨淋散發惡臭,這樣的環境讓他深感震驚,思考賣鞋除了注重「便宜、好看」,能否做出有別以往的改變?

「我不希望賣出去的東西全都變成垃圾。」陳鵬宏想起廢棄鞋料產生的陣陣惡臭,他不想讓自己的鞋子步上如此後塵。當時他的家鄉台中,同樣飽受空汙所苦,這讓他靈機一動,想到能否將賣出的舊鞋回收,轉化成對環境有益的物品。幾經嘗試後,總算打造出「舊鞋變盆栽」的循環鞋。



當Mijily收到使用者寄回的舊鞋,會將鞋面布料與鞋身拆分,接著會將鞋身切碎,重新壓製成盆栽。由於每雙鞋的顏色、紋路不同,使每個盆栽的花紋皆是獨一無二,不僅減少垃圾浪費、為環境增添綠意,更為穿著Mijily走訪各地的回憶留下獨特紀念。實踐永續外,多了一層浪漫情懷。但在亮麗的成果背後,卻存在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歷程。


建構產線的歷程讓陳鵬宏一度傷透腦筋。


開拓循環之路

從批發零售到研發創新,儘管同樣在賣鞋,卻是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陳鵬宏回想創業之初,建立產線是他感到最黑暗的時刻。為了兼顧穿著舒適度、零廢料生產與回收再製盆栽的可塑性與堅固性,Mijily從原料選用到製鞋過程皆迥異於一般製鞋流程,使其在尋找代工廠時,常因理念、成本、技術量能各層面溝通困難而四處碰壁。

當時Mijily僅有四人團隊,他們設法將製程切分至極細微,才能一一找到願意接手的工廠。為讓廠間運轉順利,團隊成員更親自承擔運輸工作,陪著原料與半成品奔波,最後總算建構出台灣在地的循環鞋產線。


mijily舊鞋再製的每個盆栽皆有其獨特花紋。


儘管產線建立完成,陳鵬宏卻未能鬆口氣,舊鞋變盆栽最後的一道關卡,還需仰賴使用者將舊鞋寄回。一雙鞋的汰換約需一至兩年,鞋子賣出後,陳鵬宏能做的只有等待。隨著時間流轉,一雙雙舊鞋回到公司,更有使用者在包裹中留下加油打氣的字條,讓團隊備受感動。將舊鞋再製的盆栽重新包裝、寄還給使用者,陳鵬宏心中「少一雙垃圾、多一個盆栽」的理想,終於在此刻得以實踐。


Mijily與故宮跨界聯名,為循環鞋增添藝術質感。


成為循環鞋界的LV

目前每年有超過百雙的Mijily舊鞋會重新製成盆栽,儘管與台灣人每年丟棄的舊鞋數量相較仍有待增長,但在創新思維的實踐下,Mijily已建立出一套完整可行的鞋履循環體系。陳鵬宏的下一步,便是將這樣的循環機制持續擴展,預計在今年達到60個實體銷售點,讓人就近試穿、了解循環鞋的再生理念,並且跟上國際「Cradle to Cradle」的永續生產機制,持續研發新技術,將舊鞋的鞋面布料重新回歸鞋子的生產線。

「我們希望成為循環鞋界的LV」陳鵬宏打趣比喻,如果LV回收舊衣物,製成更獨特的精品還給消費者,那麼人們一定會爭相回收舊物。他希望藉由Mijily的再生機制,讓大家認同永續時尚的質感與樂趣,當更多人願意穿著循環鞋,不僅能將行萬里路的步步足跡永久留存,更能將回憶轉化為青翠綠意,使人生的精彩旅程更具意義。


陳鵬宏(圖右)近日至德國參展,代表台灣向海外宣揚循環鞋理念。


Images: courtesy of Mijily

延伸閱讀:

永續旅遊知易行難?八成台灣旅人重視永續,積極實踐者卻未過半數 

擺脫汙染塑命 Plastic Detox in Earth Day 

飛向永續:航空脫碳之路 SUSTAINABLE F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