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志芳──外貿協會董事長、前外交部長
我大學畢業學的是國際關係。那時候台灣的外交處境非常艱困,先是退出聯合國,然後跟美國斷交。我是在這樣的刺激下投入外交工作。
1985年我到英國讀書,住在房東家裡。他對台灣一無所知。我跟他住了一年後,他從我身上看到活生生的台灣。那時候我有個很深的感觸:你就是台灣。外國人是透過你來認識台灣。
我們在國外,確實Taiwan跟Thailand常常會被搞混。但最近這幾年因為半導體的關係,沒有人會把Taiwan跟Thailand搞混了。
從外交部長到外貿協會董事長,這兩個角色本質都一樣,就是要去訴說一個精彩的台灣故事。當外交部長的時候,我講的是台灣成功的故事,是在民主上成功的典範。當外貿協會董事長,我推銷的是台灣精彩的產品。
推銷國家跟推銷產品,都是在講故事,只是切入的角度不一樣。歸根究柢,就是行銷台灣。

2008年卸任後,我在民間企業做第一線事業發展,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品牌價值一定要長期耕耘。一個重要的客戶,你可能要跟他培養5年、甚至10年的關係。但經過這種耕耘所迎來的客戶,一定是長長久久。
我來外貿協會後,希望將它改變成「像」一家科技公司。傳統組織文化比較僵硬,但現在這個時代,你的反應力必須要非常快。如果用傳統的企業文化跟組織思維,很難應付這麼迅速的時代轉變。
驅動我的有兩個因素。一個是為國家服務的榮譽感,特別是在國家處境困難的時候。其次我從小就滿喜歡藝術,對我來說很多工作都是種美學極致的追求。這也是我們現在以表演藝術的方式,讓世界看到台灣。
我覺得現在更需要讓國際社會看到的,是台灣的軟實力。Taiwan can help就是一種軟實力的展現。友邦感受到的是台灣的愛心、溫暖,那個溫度比什麼都重要。

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就是今年的大阪世博。我們經營台灣館六個月,從設計、建造到營運,受到各界高度好評。我們是前十大最受歡迎的場館,排隊要排三個鐘頭,真的讓全世界看到台灣。
最令人挫折的,也是大阪世博。因為我們不能用「台灣」的名字,只能用Tech World科技世界。但這就是裡子跟面子。如果堅持要用台灣,那連參加的可能性都沒有。
早年柏楊先生曾用一句話來形容台灣:雞窩裡的鳳凰。若是跳脫華人文化圈放眼全世界,台灣真的就是世界上值得珍惜的一個寶貝。
我從來不會小看年輕人的潛力。他們這個世代透過數位工具所獲取的知識,遠比我們那個年代廣泛深入太多。他們向外國人介紹台灣,一定也會比我們這一代還精彩。
你就是台灣。
Interview and Text by Albert Lee
Photographs by Kai C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