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旅遊 - 酒店管理的痛點?Minibar 存在之必要
旅遊

酒店管理的痛點?Minibar 存在之必要

2019/07/12 編輯 /

我們對酒店房間裡的minibar又愛又恨,你可知道這小冰箱背後勾動什麼樣的人性弱點?

Text by Richard Benson Photograph by Chris Brooks Images: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Translation by Yuli Hsu



2016年1月,公司派我去紐約出差,為我安排入住詹姆斯酒店(James Hotel)。起初,這裡看起來是個很不錯的小地方,而且還挺時髦的,如果不是因為我到達時剛好遇上暴風雪,應該會是一趟美好的差旅。暴風雪幾乎讓整個曼哈頓停擺,飛往英國的航班也取消,所以在工作結束後,我被困在詹姆斯酒店裡面五天。就在第二天,我開始留意到這間酒店提供了一副手銬。

酒店裡出現手銬實在很詭異,它襯著鮮豔的粉紅色羽毛,包裝在一個華麗的鏤空紙盒中,展示在minibar中的M&M巧克力和爆米花中間。這個手銬其實是個創意廣告,一點問題也沒有,我也不是什麼衛道人士,但我因為暴風雪回不了家,心情很煩燥,幽閉恐懼症快要發作,而且它令我不斷想到其他旅客是否會使用這副手銬,以及用來幹什麼,真的格外令人惱怒。

為了眼不見為淨,我把手銬拿去藏在保險箱旁邊,但轉念一想,這可能讓房務人員以為我使用了這個手銬,恐怕還會被收費,所以又把它放回minibar,但用M&M巧克力和爆米花蓋住它。當我藏手銬時,我一直聯想起《鬼店》(The Shinning)的情節。到了最後一天,我與客戶又有機會碰面,但當天我的表現非常糟,差點搞砸了案子,即使我知道不應該,內心還是把這一切怪在那副手銬上。



或許你覺得奇怪的人是我,而不是minibar,但我必須鄭重聲明,minibar確實對人類行為與心理有著奇異的影響。1987年,蘇聯外交官在華盛頓進行冷戰結束的談判時,對minibar印象深刻,他們每天晚上的帳單逼近3000英鎊,而且負責談判的人不得不要求酒店把全部的酒都更換為軟性飲料。一位年輕的交易員說,他比誰都知道資本主義的邪惡,每每看到旅館裡的minibar都覺得價格簡直是敲詐,但卻「無法克制地產生想清空它的衝動」。根據規模最大的minibar供應商Minibar Systems的紀錄,80年代哥本哈根曾有一家酒店的客人對房間的minibar大發雷霆,以至於把它整個拆下來扔出窗外。

90年代初期,我在倫敦一間酒店的前台打工,我可以告訴你,minibar是房務員的噩夢。即使是普通遵紀守法的房客,也會因為覺得minibar擺明把自己當凱子,而一怒之下用水去補滿開過的伏特加酒瓶。酒店的主管們也討厭minibar,因為要反覆確認庫存和補貨非常曠日廢時。來自英國酒店管理學院的高層Peter Ducker曾感嘆,「Minibar的存在其實是酒店為了展現服務品質,以及對房客的體貼,但不知為何,反而在房客與酒店之間開啟一場心理戰。」

這些塞滿昂貴可口可樂和超小瓶烈酒的小冰箱是否該存在,逐漸在酒店管理業中起了爭議。日漸興盛的超市與便利商店是原因之一,房客只要走出酒店不出幾步路,就可以買到價格合理的飲料。根據統計,有百分之三十的房客只會從旅館裡拿走一瓶免費的水,其他都完好如初。真正的問題其實是——維持minibar的運作實在太昂貴了!除非酒店有一套先進的系統,可以自動感測房客是否使用的minibar,才有可能降低成本。除了來來回回的庫存清點與填補之外,房務人員還必須一一檢查有效期限,否則會有聰明的客人抓緊這點要求退費。



根據英國的酒店業者統計,一位房務員一天可以處理大約100個minibar,這意味著如果以英國最低薪資計算,一間有100個房間的酒店,每個星期要花費500英鎊維持,每年就是24,000英鎊,才能維持房間裡的花生新鮮、啤酒冰涼,而minibar只為旅館貢獻飲食收入中的大概0.4%。

事實上,minibar也很難確實收費,畢竟酒店一定是在房客退房後,才會進行清點,假設房客已經離境,多半前台員工也不會去追回費用。有些minibar是委託給廠商整理,而這些團隊也不是由旅館直接管理,於是產生了灰色地帶。「如果一位酒店經理告訴我他們的minibar有獲利,我會,嗯……持懷疑態度。」英國商人Michael Harding說:「假如是一間客滿的1000客房酒店,半數客人一天拿走一瓶成本2英鎊的飲料,你一天就失去了1000英鎊。大部分的酒店經理都希望可以擺脫minibar。」

Minibar是由一家名為Siegas-metallwarenfabrik Wilhelm Loh GmbH&Company Kg的德國公司,於1963年所發明的。一開始,它只是一個縮小版的冰箱,主要目的是確保飲料可以「在消費者拿到時還保持著適當的溫度」。它的專利說明書上可完全沒有提到啤酒、威士忌等隻字片語。一直到1974年,香港希爾頓酒店負責酒水飲食的經理Robert Arnold在酒店的840間客房中都安裝了一個,據說,酒店的總營收因此增加了5%。其他國際酒店也紛紛起而效仿。Minibar中開始出現花俏的品項,可以回溯到80年代一段記載,其中提到英國商人來到紐約,對於房間的托盤上同時擺了糖果餅乾以及保險套感到「極為不可思議」。有人認為,minibar會鼓勵那些對打電話叫客房服務感到抗拒的客人消費,但當時,這主要是為了節省成本(客房服務是酒店中最昂貴和低效的服務項目)。然而,隨著產業與社會變遷,原本省錢的方式逐漸成為負擔,尤其在基本工資相對較高的西方國家,造成了酒店業極大的困擾。



面對minibar這個燙手山芋,各家酒店都在積極尋找解套方法。舉例來說,有些酒店乾脆選擇提供完全免費的minibar(還不常見就是了),這聽起來很奢華、好像會賠錢,但實際上省去了維護和結算的成本,對酒店來說反而是划算的。還有另一種操作方式,是把免費的minibar作為線上訂房,或是透過某個特約訂房網站的紅利。除此之外,也有酒店乾脆放棄,提供一個空的冰箱讓旅客存放他們自己購買的飲料和食物。也有一些酒店打算反其道而行,推出「Maxibar」,打造超奢華的櫥櫃擺放新奇又昂貴的品項;即將開幕的紐約Equinox酒店打算推出房間位旅客內量身打造的「Roombar」,營造奢華的全新體驗。巴黎的Hôtel Providence每間客房均設有製冰機和迷你雞尾酒吧;華盛頓的Darcy酒店可以應旅客要求,派管家推著全套雞尾車來到客房服務,當然都需額外收費。

但如今人們已經開始討論,是否會有客房服務機器人取代minibar,但目前幾乎沒有案例,畢竟很難想像單純的飲料和食物需要什麼高科技技術。還有另一個趨勢,就是較新穎時尚的酒店,傾向將客房內部簡化,著重於發展酒店公共設施的精緻度:更吸引人的高級酒吧、更多樣化的奢華餐廳、交誼廳、會議空間等等,鼓勵人們走出客房,而非窩在裡面。

或許有天,minibar會徹底消失,屆時我們一定會相當懷念。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住旅館的樂趣之一。雖然常有人說都出國了不要一直窩在房間裡,但想想身為人類最純粹的樂趣——穿著浴袍看電視、喝喜歡的飲料吃新奇的點心,就會懂酒店業者的用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Esqiure君子雜誌2019年166期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