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CULTURE - 卡地亞 英倫魔力
CULTURE

卡地亞 英倫魔力

2019/10/31 編輯 /

同樣走遍世界取材,唯有卡地亞在世界各地看得最遠、鑽得最深,看見了前瞻性與新的可能性。

Text by 喻理 Images: courtesy of Cartier



卡地亞身為珠寶界最頂尖的代表品牌,自1847年以來不斷的推陳出新,從不同國度、人物、歷史汲取創作靈感。其中令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卡地亞與英倫風格碰撞的火花,將獨特的幽默感融入珠寶與腕錶的設計中。

雖然是出身法國巴黎的品牌,但英國一直是卡地亞的重要元素之一。卡地亞獲得當時仍是威爾斯王子的愛德華七世喜愛,盛讚卡地亞為「皇帝的珠寶商」,這個封號不脛而走,至今卡地亞依然以「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皇帝」(The jeweler of kings and the king of jewelers.)廣為人知。1904年,愛德華七世登基後兩年,卡地亞也正式成為了皇室的官方供應商,凱特王妃正是佩戴1936年製作的卡地亞冠冕舉行婚禮。


卡地亞是許多國家的皇室御用珠寶商。


當然,成為皇室御用珠寶商,只是卡地亞在英國開啟的序章而已。卡地亞的古典風格與華麗面貌,令人耳目一新的另類魅力,與真正的「英倫精神」不謀而合,英國不羈、幽默的文化呼應著卡地亞的創作精神——打破既定界限,在尊重規則的基礎上,破舊立新。這樣的理念,以現代角度來看也相當有野心與前瞻性。其中就包含「水果錦囊」(Tutti Frutti)這件作品。19世紀初期的印度為英國殖民地,東方文化的華麗與豐盛深深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美學發展,而Tutti Frutti這件藍、綠、紅交錯的設計,花團錦簇,富有熱帶異國風情,在當時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珠寶作品,為了保護這件珍貴的作品,英國還曾下達禁止出口的禁令,重要性可見一斑。


中性時尚當道的60年代,卡地亞是無疑是時尚指標。


來到60年代,也就是所謂「搖擺的六零年代」(Swinging Sixties),當時戰爭結束,經濟起飛,時尚產業也迎來了解放般的自由。披頭四與Twiggy都在這個時期崛起,在這個創新的年代,卡地亞當然大展身手,創造了充滿象徵意義的腕錶系列Crash。Crash的錶殼如抽象藝術般不按牌理出牌,打破腕錶非圓及方的設計,難以用任何形狀定義,據傳,這樣奇妙的曲線,靈感來自一只因為車禍而變形送修的卡地亞腕錶,這幕後的故事,更加顯現出卡地亞不是個一板一眼的品牌,而樂意從文化與生活的不可預期中靈光乍現,進而創造經典。


卡地亞新龐德街專賣店。


時至今日,卡地亞的品牌基因中依然有著英倫精神,隨著零售業的轉型,眾所皆知的龐德街(Bond Street)店面有了革新,位於倫敦老城中心的梅費爾區,龐德街新、舊街的兩家專賣店,舊龐德街40-41號專賣店,詮釋品牌的訂製概念,一樓設有三間沙龍,展示卡地亞Icon經典系列作品、香水和配件,以現代視角演繹卡地亞品牌的設計項目。而新龐德街街175-177號的旗艦店,在經過著名室內設計師Bruno Moinard長達九個月的翻新裝修後,以精緻、現代、經典的氛圍,迎接來到旗艦店的貴賓。


位於新龐德街旗艦店的「第一印象」展廳,燈飾設計與Crash腕錶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