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席捲全球,得來速有著亮眼的銷售成績,但麥當勞不甘於此,繼續強化這項服務。
方便快速的消費模式
得來速,英文為Drive-through(私以為這翻譯十分精妙,完美結合音譯與意譯),起源於1930年代的美國餐廳;顧客將車輛駛入一旁車道,透過窗口或麥克風向櫃台人員點餐,無須下車就能拿到美味的餐點。出乎意料的是,全球最早的得來速並非由麥當勞創始,而是由密蘇里州春田市66號公路旁的紅巨人漢堡店(Red's Giant Hamburg)起頭;該餐廳曾於1984年歇業,經歷35個年頭後,於2019年再度開張。
40年代末至50年代,汽車工業蓬勃發展,家家戶戶備有車輛已不再稀奇,人們的生活步調也愈趨緊湊,講究速度與便利性的得來速正好滿足了這個需求,讓顧客省去停車的麻煩,節省了不少寶貴的時間,於是全美各餐廳紛紛效仿,一時蔚為風潮。
由於台灣島多雨、停車位也略為不足,得來速的消費模式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不過台灣人對「得來速」三個字的印象,多半會想到麥當勞提供的服務,這正是因為三十多年前,台灣麥當勞便率先啟用得來速,並在2006註冊為商標;其他競爭對手如肯德基、漢堡王,乃或星巴克,則採用「點餐車道」一詞。
美國的得來速是指免下車點餐服務,並非麥當勞所獨有
得來速在疫情期間厥功甚偉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疫情嚴重的美國諸州禁止民眾至餐廳用餐,許多商家被迫關閉,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卻允許擁有得來速的餐廳營業,因此後者便占盡了優勢,除了能挽救大量流失的生意之外,得來速的利用量也暴增了26%。消費者除了能快速取餐外,還大大降低與店員之間的接觸,減少染疫的風險。
準確判讀顧客語意的AI點餐系統
執速食界牛耳的麥當勞,近日則優化得來速的點餐流程;雖然麥當勞自身便有研發APP,能讓消費者透過手機預先訂餐,藉此減少等待時間。但麥當勞不甘就此打住,強調「快還要更快」,在芝加哥近郊的門市設立了AI(人工智慧)點餐系統,透過搭載先進語音技術的機器取代人力,並連接廚房後台,為各式各樣的顧客服務。
美國是文化大熔爐與多民族國家,自然有各式各樣的人種與族群,因此在研發AI語音辨識技術上,需特別注意消費者語言、腔調等要素。若語音辨識技術不夠完善,則很有可能發生印度或澳洲顧客點餐,系統卻無法判讀的窘境。此外,大部分母語人士說起話來較為隨意自在,有時甚至不合語法,AI語音技術得從這些簡短的話語中準確了解消費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進而給出正確的回應。
近日抖音上流傳著一段影片,一名女子駛入得來速車道,一旁的電子螢幕顯示著菜單,而語調類似SIRI的自動點餐機隨即開口為女子點餐,兩者一問一答,十分流暢。若顧客沒有想法或有選擇困難症,AI點餐系統還能提供建議,合適地搭配餐點。
消費者與AI點餐系統對話
麥當勞積極擁抱自動化設備
裝設AI點餐系統的好處,除了聲音永遠精神抖擻、甜美動聽,可大大降低客訴情形外,還能保持人群間的社交距離。最重要的是,能讓內場員工專心製備餐點,而不用兩邊跑動,徒增麻煩。比起傳統的得來速,AI點餐系統的流程能再快上兩分鐘;雖然時間差距不大,但背後卻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麥當勞近年積極迎向自動化的浪潮,除了在門市安裝觸控點餐機器外,還不停針對自動填充飲料與炸薯條的設備進行測試,期望未來能替繁忙的員工分憂解勞。許多民眾擔心未來這些自動化設備會剝奪民眾的工作,畢竟機器人永不喊累、不用排休或投保,更不會要求福利或加薪,因此在這個快速變動的世代,如何兼顧效率與工作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得來速多用紙袋裝食物遞給顧客,減少了塑膠托盤的使用及後續的清潔工作,本身就能替商家節約開支;在疫情持續延燒的今日,大量餐廳更是積極搶攻得來速大餅,紛紛擴建取餐車道,試圖搶救失去的客源,而擁有AI點餐系統的業主,很有可能會成為最終的贏家。
影片連結:(已獲原作者授權)
Images:courtesy of Valyant AI、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紐約州長宣布電影院解封!《黑寡婦》有望5月上映,紐約影迷會「報復性看電影」嗎?
邀請碼?開房間?還不知道Clubhouse就落伍了,10大重點開啟網路社群新世界
散戶扳倒華爾街巨鱷!Gamestop「史詩級軋空」傳說有望翻拍為電影與迷你影集,目前有小說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