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欄 - 新年不發怒:應對親友的溝通之道
專欄

新年不發怒:應對親友的溝通之道

2024/02/07 編輯 / gary liu



新年跟親戚們聊天總讓不少人心累,只怕還沒吃到年節佳餚,就先累積一肚子氣。人與人對話往往暗藏爭執的危機,尤其過年時人多嘴雜,更容易點燃衝突的導火線。

面對人際關係的地雷,研究「憤怒管理」逾二十年的美國心理治療師安卓雅布蘭特(Andrea Brandt)著作《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二版):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將人們的溝通風格分為四類。Esquire整理書中內容,看看你的言談屬於哪種類型?哪種溝通風格,才是處理爭執的最佳做法?

侵略型

侵略型溝通者常以咆哮、侮辱表達憤怒,布蘭特認為其行為目的並非發洩情緒,而是以盛氣凌人的姿態,讓人無可置喙,進而支配對方。因而侵略型溝通者有「批評、指責他人」、「專橫跋扈」及「輸不起」等特徵。

相較侵略型的暴躁,不少人對憤怒情緒會選擇消極應對,尤其在喜氣洋洋的新年氛圍下更不好戳破和諧表象,而這樣的溝通策略,則屬於接下來要介紹的兩種風格。


侵略型溝通者常呈現盛氣凌人的姿態


消極型

書中敘述消極逃避者「往往會隱忍他人的侮辱和自身委屈。如果難得發了脾氣,事後也會立刻覺得很丟臉。」此類溝通者常認為自己微不足道,不願麻煩他人,因而羞於表達主見,有著「退縮」、「手足無措」、「討好他人」等特徵。

被動式攻擊型

相較於消極型的逃避,被動式攻擊則屬「消極抵抗」,在人畜無害的表象下,以口是心非、冷嘲熱諷的態度回應對方,當他人表露不悅,又會說「我沒有別的意思」,不和他人硬碰硬,卻用迂迴的方式互相傷害。

綜觀兩種消極的溝通型態,無論逃避或是抵抗,皆不會明言自身想法,看似追求和平,實則在不流暢的溝通下,使人際關係陷入僵局。當侵略者過於蠻橫、消極又難以溝通,或許我們能採用作者提出的第四種溝通法。


消極、被動式攻擊者面對衝突不願表達自身感受


果決型

「果決型溝通法能有效達到雙贏,讓你在表達個人意見的同時,又能得知別人對同一件事做何感想。」書中解釋,果決型溝通者有足夠的自信表達需求與捍衛權益,同時也樂於傾聽、理解對方,進而藉對話尋求共識。

想要使用果決型溝通,布蘭特在書中提點了幾項要訣。首先,對話時需採用「第一人稱敘述」,藉此傳遞自身感受,而非以第二人稱來命令或指責對方。例如同樣是尋求幫助,「『我』今天好累,如果有人幫忙,『我』會很高興」顯然比「『你』有空可以幫我做這件事」還要友善。真誠敘述自身感受,便容易使人卸下防衛,開啟良好的對話。

其次,果決型溝通不僅要明確表達自身感受,更需有好的傾聽技巧,才能讓對方願意闡述心聲。因此傾聽對方說話時,需回想剛才的對話內容、覆述其說法,接著肯定對方的感受。例如「你想表達的是…這個意思嗎?」、「可以理解,換作是我也會不高興」,讓對方在對話過程備受尊重與認同。

最後則需同理對方、找到雙方都認同的點,此時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在類似的情況下會怎麼做,不妨這樣做試試看?」在彼此都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共識。

踏出化解衝突的第一步

在與親友面臨衝突之際,若能一改急於斥責或消極對應的態度,以果決型的溝通模式傾聽對方並表達意見,就能在衝突後更瞭解對方,進一步增進彼此的關係。儘管如此,年節時刻卻是充滿不利於果決溝通的要素。首先是節慶氛圍讓人不願表達真實感受,其次是親友久違團聚,對彼此近況不甚了解,自然要花更多心思傾聽與同理。

幸好《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一書,能讓人解析不同的溝通風格、釐清情緒產生的原因,並附有維護自我身心與管理情緒的引導練習,不妨趁空閒時讀一讀,讓自己更有餘裕地應對各種人際互動。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二版):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by 橡實文化


Images: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達志/Shutterstock、橡實文化

延伸閱讀:

細數經典:那些最知名的Esquire封面 

烽火以巴:應許之地何以淪為人間煉獄 

從戰爭走向和平,法德兩國如何讓爭議領土化為友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