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的爭議,可說是國際上多年未解的難題。起初為讓流離失所的猶太人回歸故鄉,在聯合國決議下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使以色列得以復國,卻因此讓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被迫遷離家鄉,導致巴勒斯坦大小衝突不斷。
以巴問題不只是兩個民族的事,更涉及國際社會的大國角力、武裝份子強人政權間的爭鬥、以及中東國家對難民與恐攻頻發的應對態度。
耶路撒冷,多個宗教的聖地,目前受以色列控制,卻也讓巴勒斯坦備感不滿。
以色列建國是美蘇共識?
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美國、蘇聯兩強相爭的冷戰局面,但在聯合國審議以色列建國時,美蘇雙方竟都投下贊成票!為何對立的兩大強權在此議題上有著難得的「共識」?冷戰史權威文安立近期出版以全球為視角、最完整的冷戰通史《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書中便分析美蘇雙方對以色列的盤算:
「美、蘇雙方自始支特以色列立國,但是是基於迥然不同的原因。對美方來說,以色列是自歐洲猶太大屠殺倖存下來的猶太人庇護之所,亦是實現《聖經》裡猶大人回到祖先家園的預言,就美國的外交政策而言,也是在區域內培植潛在盟友。」
而蘇聯領導者史達林儘管反猶立場明顯,卻認為可藉此將蘇聯境內老弱或抱持異議的猶太人送往以色列,解決管理猶太人的煩惱。
由此可見兩大強權對以色列的建國可說各有盤算,美國想藉此在中東扶植親美勢力,蘇聯則可將史達林厭惡的猶太人逐出境外,以色列便在兩大強權奇妙的「共識」下得以建國。
1972年慕尼黑慘案,恐怖組織在挾持以色列奧運選手後與奧會官員對話。
悲劇一發不可收拾
建國後的以色列卻逐漸超出美蘇強權的盤算,在一次次戰爭中日益壯大,使巴勒斯坦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部分巴勒斯坦組織因而走向恐怖行動的道路。1972年,恐怖組織在慕尼黑奧運殺害以色列運動員,且發動一系列劫持國際航班的事件。
恐怖主義蔓延至今,哈瑪斯武裝行動再次以殺害平民的方式,向國際傳達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壓迫。儘管巴勒斯坦議題因此躍上媒體版面,但當無辜受害者痛陳恐怖組織的冷血殘酷,原本同情巴勒斯坦的世人,恐怕也將因此別開關懷的目光。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
強人總理眼中的以巴
隨著以巴衝突白熱化,新聞上也開始出現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電視上為以軍的行動辯護。這位老人來頭可不小,他是以色列任期最久的總理納坦雅胡,在任時間甚至超越了以色列國父,可說是對以色列影響甚深的一號人物。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向納坦雅胡強調,使巴勒斯坦建立國家與以色列並存的「兩國方案」,將是化解以巴衝突的唯一途徑。但兩國方案早被談論多年,納坦雅胡又是怎麼想的?
資深記者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長期觀察各國執政多年的強人領袖如何破壞法治與民主,其最新著作《強人時代:從獨裁專屬到滲透民主,強人領導者如何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流與隱憂》便收錄對納坦雅胡的訪問,吉迪恩觀察道:
「2013年,我與納坦雅胡在他的辦公室會面,當時我問他答應支持兩國方案是不是只是在應付歐巴馬,納坦雅胡笑著回答:『很顯然沒錯』但接著這位以色列總理再次聲明為什麼以色列需要同意巴勒斯坦建國,他強調如果以色列將西岸的270萬巴勒斯坦人納入以色列國內,政府將被迫在猶太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選擇,因為猶太人非常可能會失去他們在以色列的優勢地位。」
從書中採訪記錄可知,納坦雅胡儘管嘴上支持兩國方案,卻長期虛應故事,這也令以巴間的和談不斷卡關。如今以巴已是兵凶戰危,近期資訊更顯示,以色列正計畫讓巴勒斯坦人「自願重新安置」在加薩走廊之外,或許納坦雅胡仍然「同意」巴勒斯坦建國,只要他們建國的地方不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以色列轟炸巴勒斯坦,婦女帶著小孩倉皇逃離家園。
中東懸而未解的課題
本次以巴衝突肇因於哈瑪斯的恐怖攻擊,然而以色列後續以「反恐」為名攻擊難民營、醫院及學校,造成加薩地區無數平民喪生。各界譁然的同時,也突顯出中東地區嚴重的問題:對反恐及難民問題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法。
由14位臺灣頂尖學者所著,剖析21世紀國際政治情勢的《分裂的世界?:21世紀全球區域化崛起》一書近期出版,書中篇章即針對中東地區的反恐與難民問題做出分析。
中東部分國家確實有反恐法規,但法規卻賦予政府以反恐為名限制言論及結社自由的權力,甚至可將違法者判處死刑,因而被外界抨擊違反人權精神。
《分裂的世界》書中便直言:
「這些所謂『打擊恐怖主義』名號下的行動,多數是針對反政府的異議人士而行,或僅是為創造恐懼而使人民噤聲。」
而在難民問題上,中東23個國家中,僅有10國簽署國際的兩大難民公約,使中東的難民問題難以依循國際機制處理。《分裂的世界》書中分析,敘利亞內戰爆發時,土耳其、黎巴嫩及約旦等國起初無條件容許敘利亞難民入境,但長期接納大量難民,卻對國內經濟、安全等方面帶來負面影響,導致各國後續面對難民問題採取更緊縮的態度。
上述分析可見,中東國家面對恐攻、難民兩大問題時,皆以鞏固自身政權為出發點,難以協調可行的解決方案。如今以巴再度兵戎相見,中東國家勢必得面對日益嚴重的恐攻及難民課題,各國如何在自身利益與人道行動求取平衡?亦值得各界關注。
以巴戰火至今仍未停歇。
近年各地戰火頻傳,從烏俄戰爭到以巴衝突,一股緊張的氛圍瀰漫全球。台灣曾被《經濟學人》評論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如今在烽火遍布下還能保有和平日常,可謂彌足珍貴。
當世界局勢愈來愈難以捉摸,即將面臨大選的台灣,未來該以何種方式參與國際社會?相信也會是眾人近期熱議的話題。此時《冷戰》、《強人時代》、《分裂的世界》等書問世,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國際情勢演變,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從中思索台灣的下一步。
![]() | ![]() | ![]() |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by 聯經出版 | 《強人時代:從獨裁專屬到滲透民主,強人領導者如何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流與隱憂》by堡壘文化 | 《分裂的世界?:21世紀全球區域化崛起》by聯經出版 |
Images: courtesy of Getty Images、達志/Shutterstock、聯經出版、堡壘文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