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欄 - 瓶水之戰:怎麼喝水最安心?
專欄

瓶水之戰:怎麼喝水最安心?

2025/09/10 編輯 / gary liu



自從19世紀John Snow醫師追溯倫敦水泵污染導致霍亂爆發的兩百年來,公共飲水水質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在英國,政府規範、嚴格檢驗與獨立監督,讓水龍頭流出的水達到目前最佳的安全標準。但近年隨著人們熱衷健康補水,有關化學物質、超級細菌與塑膠奈米粒子的恐慌性報導也隨之而生,讓人不禁懷疑每天灌進幾公升的水,是否真是明智之舉?這些風險到底多真實?我們是否有辦法減少風險?讓我們深入探討……。




關於PFAS你需要知道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是一大類合成化學物質,數十年來被廣泛用於消費品上,成為飲水最受關注的風險之一。從防水衣物到披薩盒,PFAS無所不在,這類化學物質多達數千種──有些甚至會滲入到瓶裝水或礦泉水中。之所以難以全面管控,是因為不同種類的PFAS對人體的影響可能大不相同。

「PFAS無所不在,其中許多是已知致癌物。」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水資源科學教授Patrick Byrne指出。「不過,癌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很難將其歸咎於單一因素。真正關鍵的是你是否瞭解這些物質的劑量。如果你曾在製造消防泡沫的工廠工作半年,高濃度的暴露在化學物質中,確實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但若是來自飲用水的微量接觸,風險其實相對較低。」

根據研究有害化學物的英國慈善機構CHEMTrust成員Dr. Shubhi Sharma所說,目前政府對於已知的萬種PFAS,僅有極少數進行監管。「自英國脫歐後,英國本地對PFAS並未有所作為,反觀歐盟已陸續禁用數種。蘇格蘭遵循歐盟標準,因此若你住在英格蘭或威爾斯,可能會暴露得更嚴重。」除了寫信給國會議員或上街抗議,你能做的其實不多。但我們等等會說明,如何降低水中PFAS的含量。




關於微塑膠你需要知道

你大概聽過,微小的塑膠碎片,從半公分大到肉眼幾乎看不見的奈米等級,已經無所不在,從我們穿的衣服、呼吸的空氣,到喝的水裡都有。瓶裝水的微塑膠含量可能比自來水還多,就連可以重複使用的濾水壺,都可能會釋出塑膠顆粒。那我們該對此事懷抱擔憂嗎?

「對於微塑膠,主要有兩大關切點。」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環境毒理學教授Thomas Henry表示。「第一是我們的暴露量是否正在增加,第二是這些塑膠相關物質是否具有毒理風險。」他表示,目前這兩項問題仍無定論。至於你的日常喝水習慣,「從一瓶水中攝取到的微塑膠量,可能還遠低於你待在家時,空氣中掉落到餐盤上的塑膠微粒。」

至於這些微塑膠是否真的有害,目前引用最廣的研究是:在頸動脈中發現微塑膠的患者,其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為其他人的兩倍,但這項關聯性也可能反過來解釋。「也許是心血管風險較高的患者,其動脈斑塊較黏,更容易吸附血液中的微塑膠,而不是微塑膠導致心血管疾病,」埃克塞特大學生態毒理學教授Tamara Galloway解釋。




建議一:選擇非一次性的耐用容器

另一項塑膠疑慮在於添加劑,例如雙酚A(BPA)與鄰苯二甲酸酯,可能比塑膠本身更危險。現在許多塑膠容器都標榜「不含BPA」,這是好的,畢竟BPA被認為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與癌症風險上升。但問題是,它可能已被其他同樣有害的物質所取代。

「業界稱這現象為『化學打地鼠』,當科學界終於成功禁止一種化學物後,產業就推出幾乎一模一樣的新替代品,」Patrick Byrne說道。「像是BPS(雙酚S)與BPF(雙酚F),這樣的化學物質,可能具有與BPA 本質相同的荷爾蒙干擾效果。」

好消息是,人體可以代謝並排除這些雙酚類物質;壞消息則是,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它們很容易在體內累積。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隨身攜帶金屬或玻璃水瓶,而不是使用標榜「不含BPA」的塑膠瓶或購買瓶裝水。

建議二:選對濾水器

購買濾水器前,務必先做好功課。曾有研究指出,有些濾水器會一併去除水中對身體有益的礦物質,像是鎂與鈣,使得你更需要從日常飲食補充這些營養素。此外,濾水器若未定期清潔與維護,也可能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一項針對美國幼稚園的小型研究發現,即便只是隔夜,儲存在流理台下濾水器中的水,其細菌濃度的上升幅度甚至高於一般自來水。

濾水壺也是另一選擇,伯明罕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它們能移除水中50%到90%的PFAS。購買時請確認產品是否通過NSF(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或NSF International的認證。不過並非所有專家都推薦使用濾水器:「以英國目前狀況,我不認為一定非用濾水器不可。」Thomas Henry指出,最重要的是,不要讓焦慮阻止你正確補充水份。Patrick Byrne亦補充:「如果你住在英國,那你還是比大多數人幸運。雖然並非完美,但比起許多已開發國家,包括美國,英國的飲用水品質仍屬世界前段班,」不管你怎麼想,自來水總比那些鮮豔包裝的含糖汽水要健康得多。




Text by Joel Snape|Translation by Zac Lin|Edit by Gary Liu|Images: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步入中年記憶力變差?小心「焦慮」正劫持大腦!身心科醫師揭露「假性失智」關鍵警訊 

男人也會產後憂鬱?醫師揭露1/4男性因育兒陷低潮,新手爸爸出現這些狀況要小心 

男人們別再胖了!醫師警示肥胖或將影響性功能,教你善用四招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