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7年以來,德國漢堡就是萬寶龍筆具工坊的所在地。當你為了一支筆而千里迢迢來到一座城市時,你就知道這不是一般的筆,而這也不是一般的朝聖之旅。
老實說,即便對我這麼熱愛旅遊的人來說,漢堡也從不在我的旅遊清單上。相較於慕尼黑或柏林,這個因易北河水運而繁榮的港口城市,對一般觀光客而言似乎缺乏足夠吸引力。而此次之所以專程來訪,就只為了探訪萬寶龍的精神故鄉。
雖然這趟旅程只有這個目的,但站在Montblanc Haus萬寶龍之家這棟黑色巨型建築前,讓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氣,感覺一切好像都值得了。來自西班牙的Nieto Sobejanos Architectos建築師團隊確實讓人驚豔,誰會想到把一個筆盒放大100倍當作博物館?整座建築幾乎就是「大師傑作」筆盒的完美複製,這種「建築即文學」的形象意念,比任何廣告都更直接有力──彷彿在告訴全世界,書寫值得擁有自己的聖殿。位於德國漢堡的萬寶龍之家,外觀幾乎就是「大師傑作」筆盒的放大版。
聲音裡的工藝密碼
在參觀萬寶龍之家前,我們先來到了製筆工坊。「魔鬼藏在細節裡」在這裡不再是老生常談,而是實實在在的製作準則。看著工匠們進行筆尖的手工研磨,那份專注確實足以令人屏息。尤其對於我們這種從類比一步步走進數位的世代來說,這裡的每一個細節都像是某種古老儀式的重現。
寶龍書寫工具的靈魂──筆尖,皆由驗經驗豐富的工匠手工製作而成。
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35道筆尖製作工序,而是品質檢測的最後一關──「聲音測試」。每個筆尖滑過紙張的聲音都不一樣,而只有發出連續、無刮擦聲音的筆尖,才能通過萬寶龍最終的測試。「我們不只用眼睛看、用手感受,還要用耳朵聽。」說它是工藝界的調音師也不為過!就如同每個小提琴家都對自己的琴珍若生命,作家們對自己的筆具也同樣挑剔──每支筆都有自己的「性格」,每個人的筆跡也都無法複製。筆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創作者與思想之間的媒介。
所有萬寶龍書寫工具,出廠前皆必須經過不同書寫角度、壓力與速度等手工測試,以確保筆尖符合嚴格的標準。
書寫是心靈的出口
書寫的意義並不完全在於產出的文字,書寫本身其實就是種藝術。在萬寶龍之家到處都可以看到藝術家以文字為靈感、運用不同媒材創作的裝置藝術。我們造訪時正展出由Edinas Paper藝術工作室以紙構築的「書寫之樹」,靈感優雅,形式輕盈,恰與書寫的本質不謀而合。
萬寶龍之家內,由Edinas Paper藝術工作室以紙構築的「書寫之樹」裝置藝術。
萬寶龍之家有六個常設展覽,每個都讓人印象深刻,我個人對於「留下印記」(Mark Making)這區特別有感,這裡展出了許多名人的手寫筆記原稿,讓我忍不住停留許久逐個觀賞,看著海明威、「老佛爺」卡爾拉格斐、披頭四,以及我個人偶像愛因斯坦的親筆字跡,那些不完美的筆觸與略顯潦草的筆跡,在凝結時間的瞬間見證了思想初萌的剎那。這些手稿比任何精美的展品都更有說服力,在在提醒我們:書寫不只是工具的運用,更是人類心靈最直接的情感表達。
愛因斯坦的親筆字跡,也收錄在萬寶龍之家。
萬寶龍之家有一處只對貴賓與媒體開放的檔案資料庫,館藏涵蓋品牌百年歷史文件、圖像、設計原稿等,也是設計團隊尋找靈感的聖地。走進這個神祕空間就能感受到品牌對於歷史傳承的重視,也能理解萬寶龍能在百年歲月中始終保持創新活力的關鍵。
類比與數位的對話
萬寶龍近年的品牌轉型確實令人刮目相看,與導演魏斯安德森的合作,成功讓品牌從略顯老派的形象中脫胎換骨。在萬寶龍之家的「啟發書寫|電影製作」臨時展覽中,也將這次合作的成果完整展出(即便我們去年已在各地的小木屋中體驗多次),而這個全新構想的電影工作室場景,將書寫藝術與當代敘事完美結合。
萬寶龍之家中「留下印記」(Mark Making)主題展間。
這種跨界合作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回應了一個時代命題:在數位化的今天,類比的價值何在?魏斯安德森獨特的美學風格,為傳統書寫藝術提供了新鮮的當代視角──在這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依然堅持某種近乎固執的完美主義,而這也同樣是萬寶龍的工藝精神
萬寶龍之家中書寫的脈搏(Pulse of Writing)主題展間。正如黑膠唱片在數位音樂時代的復興,手寫在數位化時代也獲得全新價值──它成為稀有的、有溫度的、個人化的表達方式。每一筆每一畫都無法撤銷,每一個停頓都承載著思考的重量,每一行字跡都是時間的見證。萬寶龍之家不只是座博物館,更是對數位時代的反思,提醒我們在追求速度與便利的同時,別忘了那些慢下來的美好。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奢華──不是炫耀財富,而是珍惜時間與過程;不是追求更快更多,而是享受當下的專注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