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ndie樂迷的榜單心頭好;到「當今嘻哈天王們最愛的搖滾樂團」頭銜,澳洲樂團Tame Impala已從迷幻搖滾一派漸漸走向多元,新專輯《The Slow Rush》將不同時代的風格流派彙集在此,如同海納百川。才氣縱橫的鬼才主腦Kevin Parker是個習慣寂寞的完美主義者,雖然創作過程緩慢而孤獨,但唯有細水長流才能成就歲月。
Text by 郭璈 Images:courtesy of 環球音樂、Getty Images
一手包辦Tame Impala詞曲、樂器演奏、編曲、錄音、混音的鬼才唱作人Kevin Parker。
傳統搖滾樂團式微的一項原因:在這個凡事求快求新的網路時代,得找到幾位願意花時間搞懂樂器、費盡心思與人(團員)相處、然後湊在一起作伙尋求共同理念、一起為了音樂傷神煩惱、承受名利之外的焦慮等──這似乎變成一種過時的行為──你看帥氣的DJ或Hip-Hop歌手似乎只要自己一人就能搞定所有事。
但這理論對Tame Impala卻不適用,這支樂團是澳洲音樂人Kevin Parker的個人計劃,只有在人前表演時,他才會聚集客座樂手做Band Sound式的演出,樂團每首作品的創作過程(包含詞曲、演唱、所有樂器的演奏編曲、錄音製作、後期混音等)全都是主腦Kevin在自家錄音室隻身一人一手包辦。
Tame Impala最早打著60、70年代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大旗出征,令當時充斥著懷舊情懷的獨立搖滾圈注入一股LOMO鏡頭下的光暈景致;第三張專輯《Currents》增添更多電子舞曲底蘊,其回饋超乎Kevin想像,Travis Scott、A$AP Rocky都來與他邀歌,天后Rihanna甚至翻唱其作品,樂團在去年登上Coachella壓軸主秀(而且是Main Show唯一一組樂團),至此,他從Indie樂迷的年終榜單躍升到「嘻哈天王們最愛的搖滾樂團」,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
聲勢來到高峰的Tame Impala,距離上一張專輯發行已有五年,雖然創作過程緩慢而孤獨,但唯有細水長流才能成就歲月,習慣寂寞的完美主義者,對於時光縫隙間的流逝想必極其敏感,《The Slow Rush》以此命題,這張專輯就是一次關於時間哲學的探索。
Tame Impala《The Slow Rush》,2020,環球音樂發行。
專輯由飄緩迷離的電子舞曲〈One More Year〉揭開序幕,將這股太空氣場延續下去,隨之而來的〈Instant Destiny〉與〈Borderline〉實在令人驚艷,Motown一派的老靈魂樂彷彿寓古於今。迷幻味十足的〈Posthumous Forgiveness〉是對已故之父的遙思,Kevin深受樂手父親影響之深,童年記憶裡爸爸時常缺席,陪伴男孩的僅是音樂,然而多年之後,被搖滾樂所連結的父子情誼卻能超越時空。
Vaporwave架構的〈Breathe Deeper〉展現拼貼美學;主打曲〈Lost in Yesterday〉很有大前輩Daft Punk的味道,再用〈Is It True〉精準勾勒出80年代Disco舞池群像;〈It Might Be Time〉顯示Kevin對於各種音色的掌握度已臻化境;壓軸的〈One More Hour〉呼應開場曲,透過漸進式鋪成總結全輯,活在當下,並珍惜身邊的美好。
這幾年與嘻哈歌手合作的經驗令Kevin Parker漸漸效法「取樣」創作模式(而這些取樣卻都是出自作者本人),身為當代最優秀音樂創作人之一,這張專輯雖然少了迷幻搖滾的本質,但或許更符合他孤獨的創作性格,《The Slow Rush》就像是一條時間長河,應用及其現代的眼光與手法帶領聽眾快速瀏覽了過去60年來的流行音樂歷史,從Soul、Funk到Acid House,不同時代的風格流派匯集在此,如同海納百川。
更多內容詳見Esquire國際中文版2020年4月份第1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