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音樂 - 貝斯手的真摯告白
音樂

貝斯手的真摯告白

2023/02/03 編輯 / Shelley Lai


提到五月天,近幾年的印象除了演唱會場場爆滿且票很難搶外,他們的垃圾話實力同樣不容小覷,似乎成了到現場看他們表演的另一項吸引力。從大學時期出道至今,五月天早已叱吒樂壇,成為台灣樂壇(甚至是華人音樂圈)耀眼的存在,這五個人不僅透過音樂唱出我們的心情,也常讓身為樂迷的我們活得熱血不羈,證明了「音樂是一群人共同成長的記憶,濃縮了某段空間、時間與情感的載體。」

處於團體中的貝斯手瑪莎,雖不是五人中站在最前面,時時與歌迷互動(或開嗆玩鬧)的那位,但他也不是團體中最安靜的成員,身兼多職的他除了以貝斯手的身份站上舞台外,他同時也是作曲家、音樂創作人、唱片製作人,近幾年更晉身為音樂祭、演唱會的策展人,活躍於藝文圈,並成為華語音樂圈中傳承與創新的推手之一。

對於音樂,瑪莎有著源源不絕的想法,從過去的訪問中,我們已能感受到他對音樂的真摯情感。籌製一年多的時間,瑪莎終於發表了他的第一本自傳式著作《昨天的孩子》,以一位貝斯手的初心,回望他那不可思議的音樂成長歷程,同時展開一場對音樂的誠摯告白。書名「昨天的孩子」由瑪莎所取,正面傳遞「希望今天的這個孩子沒有辜負昨天的孩子」的期待,由於音樂的陪伴,瑪莎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並不孤單,讓他如今能以切身的經驗誠懇道出:「雖然我們都努力地想要改變世界,但其實只要幾首簡單的歌,就有更多的明天的孩子會因為這首歌而改變自己,甚至這個世界。」


*《昨天的孩子》由木馬文化發行。


以下為精采書摘

歌詞教我成為男人

我覺得聽音樂最好玩的是,很多時候你在那個年紀好像聽懂一些東西,但其實不是很明白,過幾年再回頭聽,就會恍然大悟。不光是詞意本身,因為創作者是帶著各種心情跟角度在做創作的,他們的人生觀其實是寫到那裡頭去的,歌裡包含創作者看事情的方法跟角度,最後,那些部分就很容易變成你模仿跟仿效的對象。

可以說,小至談感情,大至該怎麼看這個世界,所有看事情的角度,我都是從華語音樂的歌詞上面學到的。我爸媽是那種傳統的華人父母親,對於什麼是好的人生觀、該怎樣看待世界、去判別好壞,他們其實不會教。

所以我才會說,我今天長成怎樣的人,或我想事情遵循的邏輯,都跟這些我喜歡的作品有關。當然看書、看電影都有幫助,但我覺得我的啟蒙,最早是從音樂開始。



#羅大佑的「詞曲咬合」

譬如說羅大佑。其實我國小就聽羅大佑,但不是自己主動去聽的。那時國小四、五年級,長輩都會聽《未來的主人翁》。我對於它歌詞字面的意思是懂,可確切並不知道在講什麼。直到國中,我又再回頭聽他其他的作品,像〈之乎者也〉、〈家〉、〈滾滾紅塵〉、〈愛人同志〉,儘管還是懵懵懂懂,但已經隱約知道他所講的主題了。

後來真的覺得,「啪!」有個開關打開,意識到羅大佑的厲害,是高中的時候。魔岩唱片的Landy(張培仁)做了羅大佑的《羅大佑自選輯》(雖然叫「自選輯」,但我不確定羅大佑自己有沒有選)。那個自選輯對我來講最棒的是,Landy 找了大學時期曾做過《台大人文報》的馬世芳和吳清聖,做了夾在精選輯中間的導聆書。

導聆書很厚,裡頭有些理論,講到羅大佑的「黑色時期」、「黃色時期」,甚至後來歌舞團的時期,記錄了每個階段他對音樂的做法、關注的議題,以及他創作上的變化。有了這些介紹的輔助,總算補足了我對這位音樂人在他音樂創作過程中自己先前沒有即時參與到的段落,也知道他的歌詞有哪些部分很高明。無庸置疑,那本書改變了我聽羅大佑的方式。

那時候羅大佑還出了情歌精選輯,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厲害的歌都是他寫的:〈是否〉、〈風兒你在輕輕的吹〉、〈戀曲1980〉、〈戀曲1990〉,還有〈愛的箴言〉。這些是我從小時候就聽到都會唱的歌。直到高中,因為開始彈吉他練習自彈自唱,所以也注意起「詞曲咬合」這回事。那時候發現了羅大佑的歌詞對我來說很好背、彈唱的時候很順,沒聽過幾次就能琅琅上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以前上國文課時,我很討厭背平仄。可是後來發現,如果那些文體叫作詩或詞,有平仄又有押韻,那我們為了考試背誦的詩詞會不會就類似是現在的歌詞?我又想到,老師上課說,這些詩詞在誕生時,其實是有旋律可以配唱,只是那些旋律遺失了。印象很深的是,那位很酷的國文老師,明明唱歌很難聽,還是會在課堂上硬把古典詩詞套上自創旋律,唱給我們聽。

會不會某些詞我覺得比較好記,其實跟這個東西有關?恰巧當時看到某些講音樂的文章,在提到羅大佑的時候,往往會提「詞跟曲的密合度」。我再回頭去細究羅大佑跟李宗盛的許多歌詞,就發現,那些歌詞用講的跟用唱的,抑揚頓挫是差不多的。這兩人的詞曲咬合度之高,讓我非常驚訝。基於好玩的心態,後來我也開始去拆解那些我很喜歡的歌。



#李宗盛的「幽默感」

國中時,我聽了好多次李宗盛的第一張專輯《生命中的精靈》,A面最後一首歌時,還能聽到他錄的一段口白,請你翻面繼續聆聽。那時候你不會知道,這個人在這些歌中寫的多數是他自己,只覺得專輯封面很好玩,他居然把自己本人的照片印在一個牛皮紙袋上。現在想起來,這代表他把那階段的自己打包起來,放在裡頭給你;聽完這張唱片,你就能大概了解他包裹在這張唱片裡的是什麼東西。

我第一次聽到李宗盛的歌是〈寂寞難耐〉,在滾石《東方之珠》的合輯裡。國中生不懂寂寞是什麼,只是驚訝有人可以這樣唱歌,在半唸半唱間,口氣有點玩笑,有點調皮。長大之後,你了解寂寞明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於是他的玩笑與調皮就變成一種自嘲,把這首歌帶到另一個層次裡。

我從他身上的確學到某種幽默感。像〈開場白〉,或是〈風櫃來的人〉,甚至一直到後來的〈最近比較煩〉。簡單、直接,但仍帶有一些特別的氣質跟詩意。可以長伴一個人的生命,從小到老。他後來又出了第二張自己的唱片《1984-1989李宗盛作品集》,有〈愛情少尉〉、〈我的未來,我的家,我的妻〉……那張比較是談他對愛情跟女人的看法,包含他做陳淑樺的一些歌,如〈給所有單身女子〉也一樣。我得一直長到高中、大學,才真的比較能懂,那些歌為什麼要這樣寫。

有一次我去上海看他跟周華健辦的演唱會。那場很有趣,有些歌明明是他自己寫的,卻給周華健唱,他說他自己「沒辦法唱」。後來,他曾在自己的演唱會上解釋,不想唱,是因為,明明以前是寫給別人的歌,故事卻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譬如〈飄洋過海來看你〉,有好一陣子他沒有演出這首歌,因為每次一唱,演出就會出包。這首歌最初是寫給娃娃金智娟的,但他沒有想到故事情節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在演唱會上,他講這些話時,還帶點自嘲的語氣。

後來聽他寫給別人的許多歌,都是掏心掏肺地寫著自己的生活歷程,只是代換成那個人的口吻。譬如對我來說,他寫給林憶蓮唱的〈誘惑的街〉,就是他想對林憶蓮說的話;莫文蔚〈寂寞的戀人〉其實都在講他自己,很誠懇地講自己,只是轉換語氣跟方式,交給一位女歌手唱。



#薛岳唱出生老病死的人生歷程

若要說,真的在歌詞創作上啟發我很多的,除了李宗盛和羅大佑之外,就是薛岳的專輯,特別是《生老病死》那一張。國中的自己還是比較膚淺一點,當時好像只是跟風想聽〈如果還有明天〉,直到後來高中時再重新聽一次整張專輯,完全被那張的詞給嚇了一跳。

我第一次知道,新詩跟詞有很大的共通性,是因為趙傳〈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寫詞的是李格弟,也就是詩人夏宇。那時候就是國中生嘛,心還稚嫩地覺得「為什麼有人會唱這種歌」,好好笑。可是當你慢慢懂歌詞在講什麼,你會發現它講到一些不是我那個年紀能懂的事情,而這點超出了我的想像。

一直到又聽了《生老病死》那張,寫詞的有李格弟、也有陳輝龍,那時候才知道這兩個人都是詩人。那張專輯的好幾首歌詞,對我來說文學性非常高,譬如說〈昨天的孩子〉、〈血腥瑪莉〉、〈一座孤獨的島〉、〈一個人兩個人〉。他們把一些很難、很重的事情輕巧地帶過,但該講的重點都點到了。沒有表現得很明白,也沒有說教意味,讓詞跟音樂自然地融合在一塊,那個重量感與美感就出來了。

而薛岳《生老病死》這張專輯讓我最驚訝的是,這些歌,是從一個知道自己生命將盡的歌手口中唱出來。你知道這張唱片最可怕的一點就是,所有人都已經知道這就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張專輯,唱完他就要離開了,甚至很可能當你第一次聽到這張唱片時,他就已經過世了。

我覺得除了他,可能再也沒有其他華語音樂創作者有資格在那樣的時間點,把「生老病死」這樣的一個主題放在一張唱片上。更何況他當時的年紀,僅僅三十餘歲。若沒有像他一樣走到生命的最後一關,用生老病死當作唱片的標題,我覺得一切都容易言過其實。

《生老病死》除了詞影響我蠻深,音樂類型也很豐富。那應該是我第一次聽到什麼叫Bossa Nova,儘管那時候只是覺得好像有點Jazz。其中有些音樂類型和唱法是Soul(靈魂樂)、Gospel(福音音樂)什麼的,當然,就算不知道這些類型也會覺得音樂好好聽,而且和一般經常聽見的華語流行歌有些不一樣。



#從男孩到男人

還有兩張專輯也在歌詞上影響我很深。一是羅紘武的《堅固柔情》,那張的詞很像新詩,文學性很高,跟他在紅螞蟻合唱團時期不一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band sound(樂團聲響)。它不是那種從民歌時期的刷法和弦直接套上樂器編曲而成的band sound,它真的有搖滾樂團的精神在裡面。我和阿信、怪獸在高中時很常聽羅紘武。

再來是張楚的《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高中時我也聽到熟爛。不像同期「魔岩三傑」的何勇或竇唯,雖然同樣講了很多生命中直接且尖銳的事情,但歌詞有技巧地用詩意包裝,唱歌的口吻將憤怒深埋。回想起來,我的確從國高中大量聽音樂的歷程中,獲得了一些啟發,這些歌指引我思考的方向。

我提的大部分都是提男歌手。因為,成長過程中,我沒有所謂的男性榜樣。而這些男性音樂創作者,不管是他們寫給男歌手、女歌手,或給自己唱的歌,我都會從他們的歌曲裡頭去思考:所謂「男人」跟「男孩」的差別是什麼?

在那樣一個成長的階段,到底我該怎麼樣看待這個世界?我在什麼時候必須保持自己的稜角、什麼時候又該圓滑?其實,都是這些歌告訴我的。



Text by Shelley Lai、瑪莎  Images:courtesy of 木馬文化、相信音樂  Photograph:高啟舜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鎖定Esquire國際中文版2023年ㄧ月份第209期


延伸閱讀:

演唱會門票一票難求?五月天、陳奕迅宣佈加場

村上春樹X費滋傑羅!《一個作家的午後》、《大亨小傳》雙書登場

愛上法蘭岑如果有錯,那我寧可愛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