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美食與酒 - 新世界秩序The Martini’s New World Order
美食與酒

新世界秩序The Martini’s New World Order

2024/03/18 編輯 / gary liu

紐約Naro的馬丁尼帶有韓式風格。


點馬丁尼時,酒保可能會問你:基酒要琴酒還伏特加?搖勻還是攪拌?苦艾酒要多還少?要放橄欖還做變化版?或許這些提問,都是表達好客的儀式,也是每杯馬丁尼沒定義清楚的地方,同時也是調酒文化中不容質疑的信仰。尊重馬丁尼,它也會尊重你。

舊版馬丁尼可以做得很個性化,但也是有其標準,並具有一種高效的美感,有點像在古典音樂的範疇內即興演奏,略帶著僵硬之感。馬丁尼不是美國發明的嗎?難道製作馬丁尼就得像演奏室內樂一樣嗎?隨著時光流逝,年輕人反叛(或遺忘)了那些規範,而愈來愈多的調酒師也將其封存在有如灰色法蘭絨的時代。如今的馬丁尼,終於開始呈現如爵士樂和龐克搖滾等屬於美國的風采。

如今,你可以找到更能反映美國酒品愛好者與調酒師多樣性的馬丁尼,比如在布魯克林的廣東美國餐廳Bonnie's提供著帶著鮮味的MSG馬丁尼,或者在洛克斐勒中心的Naro裡品嚐混合韓國燒酒的馬丁尼。你也可以來到擁有絕佳廚藝的酒吧,比如丹佛遊艇俱樂部的Old Bay,邊舔手指邊享用完螃蟹後,喝一口琴酒馬丁尼;馬丁尼聖殿Dante的比佛利山莊分店則向你投出變化球,送上一杯龍舌蘭馬丁尼。

龍舌蘭配馬丁尼?對我來說,這沒有問題也符合規則。馬丁尼的本質不是伏特加或琴酒,反倒像雨水或大海一般,既清澈又冰冷,帶有潔淨的力量。事實上,創造讓人聯想到海洋或新鮮降雨的馬丁尼,已讓熱愛創新的調酒師展開追求。馬丁尼就像是現代世界的杯內重啟,而未經熟成的龍舌蘭也能實現這個目標。

現在,有群人只是將雞尾酒放入馬丁尼杯中,就叫它馬丁尼,就像90年代到千禧年那段期間一樣,我是支持創新,但也得在某個地方劃清界線,儘管定義有些模糊。因此以下我們提出了一些關於馬丁尼的看法,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這就是最好客飲品的美妙之處:顧客永遠是對的,除非他們想在馬丁尼中加蔓越莓汁。那就是一杯柯夢波丹。


布魯克林Bonnie's的MSG馬丁尼。


一杯調酒到底算不算馬丁尼?以下規則供你參考。

1.馬丁尼理想上應包含琴酒或伏特加,但最重要的是,它需要相對清澈,以回應原始的馬丁尼。基酒用未經熟成的龍舌蘭、燒酒、清酒,甚至是未熟成的威士忌都可以。(但不能用熟成過的威士忌,不然就變成曼哈頓那一掛了,抱歉。)

2.馬丁尼應該包含像苦艾酒之類的加烈補充酒,而這種調味劑應該相對清澈。如果你不小心把馬丁尼濺到別人身上,你應該不用不停地道歉才是。

2-1.「牛排館馬丁尼」通常只是將伏特加與冰混合搖晃後製成,它也是馬丁尼的一種,允許打破第二條規則,主因是它很讚。

3.馬丁尼可以加苦精,但其他過甜、過酸或柑橘味的成分,都會使它變成類似沙瓦或酸或黛綺莉之類的飲料。

4.馬丁尼得是冷的,但不應該加冰。

5.它應該有一個裝飾,就像側車總是很受歡迎一般。

6.馬丁尼茲(Martinez)不是馬丁尼,儘管它是馬丁尼的原型,也是很棒的飲料,但我們能否同意,它不是我們如今所想的馬丁尼?如果有人想喝馬丁尼的變化版,結果你給他一杯馬丁尼茲,很可會讓他們覺得很困惑。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濃縮咖啡馬丁尼、豔星馬丁尼和柯夢波丹,它們的口感跟外觀都不太像馬丁尼,但仍令人愉悅。


一杯好喝的濃縮咖啡馬丁尼,在呈現酒感同時,還要保留濃郁的咖啡苦味及香氣。


Text by Kevin Sintumuang;Translation by Tony Kao

Images: courtesy of 各酒吧

延伸閱讀:

置身鮮境 Sail on a flavor-filled voyage

龍年必嚐經「點」Transformation of Dragon's beard candy 

朝見真龍──新年酒款大蒐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