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CULTURE - 馨火香傳 The spirit of the prayer
CULTURE

馨火香傳 The spirit of the prayer

2024/04/12 編輯 / gary liu

源竹隆香製作不同香氣的香品,讓燒香也能帶來作多元馨香。


隨著裊裊輕煙飄向天際,人們虔敬的心彷彿也直達天聽。香曾是台灣不可或缺的祭祀用品,但隨著文化演變,現今社會對傳統祭祀的態度已有所改變。

「現在大家拜拜最熱絡的好像只剩兩種神,一個叫財神、一個叫月老。」源竹隆香的店長陳富承打趣地向Esquire分享其觀察,語氣中卻也透露著惋惜。這間位於大稻埕的百年金香舖,傳到陳富承身上已是第四代,自小在金香舖長大的他,見證了台灣祭祀文化的演變。


燒香拜拜原是台灣祭祀習俗,卻在近年飽受質疑。


養生香品竟成汙染源?

「大家常把『香』跟『汙染』畫上等號,其實傳統製香是以『調節、養生』為基礎,不應該傷環境、傷身。」陳富承解釋,傳統線香以竹為主幹,檀香、沉香為主味,搭配桂皮、白芍等漢方藥材,調製柔和的木質香氣,正因如此香氣能令文人雅士舒緩身心,古人才有焚香彈琴、品茗的習慣。

台灣原以傳統製香為主,但在1980年代後期經濟起飛、百工興盛,民間祭祀需求高,開始有廠商進口低價香大打價格戰。「當時本土香一斤最少7、80塊,進口香卻可以低到一斤15塊!」相較傳統香的天然用料,進口香以香精、樹脂黏著劑與助燃劑壓低成本。當低價香充斥市面,原本訴求養生的香品成了人人嫌惡的汙染源,更令人覺得廟宇烏煙瘴氣,拉遠了人與神的距離。


源竹隆香開發具特色的生活香禮,桂花臥香帶來有別以往的香氣。


讓香重返生活

人們對香的負面印象、政府力行減香,這些因素無疑對傳統香舖帶來艱困考驗。但陳富承扛下百年香舖的招牌,決心彰顯傳統香的質感,於是他將創新理念融合傳統製香,開發有別以往的香品。

陳富承注意到在宗教用香外,偶有海外觀光客及台灣年輕人來店詢問室內薰香。觀光客們偏好母國較少見、具天然木質調的傳統香氣;台灣年輕人則希望「不要有拜拜的味道」。儘管兩者需求略有不同,陳富承卻意識到精緻的生活薰香,將是讓人重新接觸傳統香藝的契機。


取材自海外的短臥香,成了人們沉澱內心的最佳陪伴。


於是陳富承參考海外的「短臥香」,製作只燃燒5~10分鐘,不讓室內香氣太過濃烈的香禮商品。在香氣方面,除了傳統沉香、檀香,也研發出平安香、桂花兩種香氣。平安香源於修飾傳統線香的漢方輔料,「反客為主」後不僅具備傳統香的淡雅,更有花草的清甜尾韻。桂花香則以桂花搭配具甜味的加里曼丹沉香,交織出有別傳統的香甜氣息。

藉由生活香禮的多元選擇,香從人與神之間的聯繫,轉化為人們沉澱內心、與自我對話時的陪伴品,和古代文人雅士的點香習慣亦產生了微妙的呼應。


百年香舖變身典雅空間。


從傳統發掘新意

除了讓香重回人們的生活,陳富承也希望藉由百年老店,讓傳統祭祀文化被更多人看見,於是在店面設計與祭祀用品上,也融入巧思做出變化。

源竹隆香原以「源隆行」為名,各類金香用品佔滿店內空間。但陳富承將店面重新規劃,讓店名與主視覺加入「竹香」元素,彰顯傍竹而生的產品特色,並在店內設置故事牆,留下更多參觀空間。


傳統金紙化為工藝紀念品。


「我們想做一個大家願意停留、互動的空間。」店舖改裝後,也成功吸引更多觀光客和年輕人。外國旅客除了購香,也對印有圖騰的金紙很感興趣。陳富承因而結合傳統工藝,以竹紙加上手工貼印純金金箔,在上頭印製福、祿、壽的神像圖騰,使原本焚燒祭祀的金紙,變成可供遊客留念、承載信仰文化的工藝作品。

「透過傳統文化跟各國的人交朋友,讓我每天在店裡都覺得很有樂趣!」藉由創新巧思,陳富承不僅為老香舖找到新出路,更讓日漸被遺忘的信仰文化,在顧客與店家的熱情下重新活絡了起來。

「傳統文化與其說消失,不如說走向精緻化。」陳富承認為,人們對信仰的心靈寄託一直都存在,若能以「敬天惜善」之心,重拾崇敬天地、對環境友善的傳統工藝,並用創新概念凸顯傳統祭儀的精神,就能讓人願意了解祭祀文化,使過往守護台灣的眾神與現代社會建立連結,持續庇佑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


源竹隆香店長陳富承(圖右)向來訪顧客介紹各類香品。


Text by Gary Liu; Images: courtesy of 源竹隆香、Getty Images

延伸閱讀:

慢老風尚 The Art of Elegant Aging 

與史俱進 Revolutionized Fashion by History 

以食濟世 Change The World by Food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