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Eco永續 - 開啟「菱炭」生活!官田新創組織結合產官學界,將廢棄菱角殼化為萬用「烏金」
Eco永續

開啟「菱炭」生活!官田新創組織結合產官學界,將廢棄菱角殼化為萬用「烏金」

2024/07/04 編輯 / gary liu



菱角可說是不少人心中的美食記憶,下班路上偶然瞥見載著現煮菱角的貨車在路邊擺攤販售,買一袋回家嗑牙、配個茶或酒,便是個舒心悠閒地夜晚。菱角仁簡單烹煮便能留下難忘的甘甜滋味,但其堅硬的外殼,卻成了令人頭痛的廢棄物,如今新創團隊「官田烏金」的出現,讓這些原本只能被當作垃圾焚燒的菱角殼,搖身一變成了淨化環境的「烏金」。


堆積如山的菱角殼,過往常成為官田農民的惡夢。


美味卻令人頭疼的菱角

「菱角殼想堆肥要放三年才能腐化,在還沒腐化前早就先發酵、發臭了,所以最快的處理方式就是直接放火燒。」官田烏金創辦人李政憲接受Esquire專訪時分享,台南官田可說是菱角的故鄉,其產量佔了全台七成,豐收下伴隨而來的,卻是令人頭痛的廢棄物處理問題。

早期菱角採收後有一半直接運往中北部販售,另一半則是由在地居民剝殼加工,近千噸的菱角殼只能送到焚化廠,或在路邊放火燒毀,形成嚴重的空汙問題。為此官田區公所找上成大化學系教授林弘萍,試圖為菱角殼找出路。經過研究後發現,將菱角殼製成生物炭,其吸濕除臭的能力將比木炭、竹炭的表現還要優異,至此讓菱角殼開啟了華麗變身之路。


菱角殼(右)經高溫低氧炭化為菱殼炭(左)重獲新生。


菱角殼的循環之路

菱角殼要化身為生物炭,需在高溫低氧的環境中燒製,經過炭化的「菱殼炭」讓原本經傳統焚燒後會散至大氣的二氧化碳,被以實體炭粒的形式保留下來,實現「固炭」效果。而菱殼炭不僅能製成除臭包,更能放回菱角田裡淨化水質,幫助農民種出更甜美的菱角,形成取之於菱角、用之於菱角的「循環經濟」體系。這樣完美的永續模式,看似解決了農民與空汙的煩惱,沒想到另一個困境卻接踵而來。

「製造菱殼炭的成本跟竹炭差了將近10到15倍!」李政憲說明,除了打造高溫低氧的製程環境,從回收菱角殼到製炭的流程也需要用到眾多人力,儘管這樣的人力需求為當地居民帶來了許多就業機會,但高昂的成本也令其無法單靠吸濕除臭包與一般的炭競爭。於是林弘萍又找到了曾有創業經驗的學生李政憲,由其打造出「官田烏金」的品牌,並為菱殼炭開發出多元商品。


菱殼炭可應用於擴香石(左)與機能服飾(右)。


以烏金掀起永續潮流

想要讓菱殼炭長久生產,就必須朝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發展,菱殼炭吸濕除臭的特性,正好用於製作吸濕排汗的機能服飾,而其淨化空氣的除臭特質,用在擴香石上更能與香氛相輔相成,在李政憲的規劃下,菱殼炭正式跨足高質感的生活用品市場。

然而「菱炭」屬於市場上首見的商品,想要獲得大眾接受,又是一段漫長的歷程,李政憲回憶起最艱難的時候,他常帶著官田烏金的產品四處參展、競賽,只為爭取一點被看見的機會。歷經約三年的努力後,他發現人們看待官田烏金的眼神,從過往的疑惑、質疑,到有人在參展時興奮地說聽過他們的理念,也開始接到企業的客製化訂單,更有愈來愈多外縣市的遊客專程造訪官田烏金的觀光工廠。

從原本只為解決空汙問題研發出的菱殼炭,到現在能結合農業、觀光、在地就業、質感生活等多元面向,在官田打造一個「烏金產業鏈」,李政憲體會到了環境永續的創新,能為世界帶來眾多正向的改變,如此的成果更鼓勵著他持續嘗試菱殼炭運用的更多可能性。


菱炭森活工場讓「烏金」產業增添觀光價值。


展開百種炭生活

「我們現在在推『一百種炭生活』,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面向,我們都希望把炭放進去。」李政憲分享目前世界各國都在追求淨零碳排,許多知名的國際大廠,都會要求台灣供應商提供產品時使用一定比例的永續材料,這也給了官田烏金努力的新方向。

由於生物炭具有固碳作用,目前歐美已有新創企業研發出「固碳塑膠」,在再生塑膠時將生物炭融入其間,將原本會釋放到大氣中的碳排封存於塑膠內,再將塑膠用至電子產品、家具甚或房屋建築,便能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對固碳產生效益。且生物炭具有遠紅外線、導電效果等各種特質,不僅能促進碳封存,還能提升產品的使用功能,讓使用者、製造商與環境達成三贏成果。

從國際永續趨勢的發展,李政憲看到官田烏金的無限可能。菱角作為台灣的常民美食,在這群新創團隊的努力下,將不再只以甘甜的滋味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而是能以內斂的黑,默默為每個人的生活帶來更好的改變。




Images: courtesy of 官田烏金

延伸閱讀:

永續時尚新浪潮 

舊鞋新生:來自台灣的全循環鞋,將回憶化為青翠綠意 

921地震教育園區「車籠埔斷層館」新展亮相,結合科技人文輕鬆認識地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