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的人》原著作者林立青,Photo by Mau Lin。Chino休閒西裝外套、麻花針織毛衣、粉紅色長袖襯衫、修身牛仔褲 by Polo Ralph Lauren。
做工的人是什麼樣子
對「做工的人」的最原始印象投射,大概會是1990年代張雨生歌曲裡認命不認輸的精神;又或者是維士比廣告片段裡呈現勞工辛苦無奈卻樂天知命的樣貌。直到有天走在路上,遇見迎面而來的工人,我下意識避開身軀,並試圖閃避眼神,才驚覺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開始戴上有色眼鏡看待在社會屈居弱勢的勞動者?撕開大眾觀看事物的狹隘視角,帶我們重新理解勞動者的生命百態,透過故事敘述其不得不存在的難堪之處,試圖翻轉大眾的價值觀,這是林立青從寫作、出版到參與改編《做工的人》,一直深深秉持的信念。
原著《做工的人》。
土木系畢業後擔任工地監工近十年,問起林立青起心動念寫下身邊生命故事的機緣,他通常會給「在家沒事幹,上網找人吵架」這樣一個戲謔的答案,事實上他感念寶瓶文化主編朱亞君的最初的賞識與一路以來的鼓勵,想著如果能一直寫下去,這樣的人生好像可以留下些什麼可以說嘴的成就。
戲劇《做工的人》正式海報。
從文本到戲劇
讀過《做工的人》原著的人會知道,總共六集的戲劇是改編自書中一篇名為〈走水路〉的短文,那原是一個極致哀傷的故事,也是林立青一直自認寫不好的文字集,累積的大量廢棄原稿,就在編導團隊構思改編劇本時派上了用場,其中包含在原著中沒被提到的老人長照議題。同時,林立青也帶團隊親身田調:認識工地師傅與環境、體驗勞工朋友的飲食娛樂。他們甚至去到茶室,平常依賴小費謀生的茶室女子一看來者極善,「姊姊我很辛苦,我知道你不會欺負我,我可以講故事給你聽」爭相向導演鄭芬芬與製作人林昱伶訴說屬於自己的悲慘經歷。
《做工的人》進駐鋼骨結構的大型工地實景拍攝,創下臺劇首例!前排左起為:薛仕凌、游安順、李銘順,右一為攝影指導林君陽。Photo by 大慕影藝。
一路走訪工地中心到腹地,主創團隊發崛勞工圈在許多無奈悲傷表面下,樂觀、開朗的一面,營造出與原著截然不同的喜劇主調。對於這樣的改編,林立青樂見其成,「我的書就像是素材的集合,至於要如何運用,我相信那是編劇的專業。」在原著中最精華的文字幻化為戲劇中人物口白或特定情節的彩蛋,成為更立體化整個影像故事的精華元素,這是文學改編成影像作品最美好的相輔相成。身為原著作者,看著自己的作品長出更好的樣子,引發更多討論,林立青的喜悅之情不只溢於言表,從個人臉書上與觀眾的熱切互動便可一窺端倪。
《做工的人》邀請眾多演員投入出演工地故事。
眼尖的人一定有發現,林立青在戲劇裡客串了一個工地主任角色,跟柯叔元有場對手戲,言談之間盡是對專業演員敬業程度的讚譽──每個重來數十遍的Take力道都得拳拳到肉。話鋒一轉,林立青也驚嘆戲劇塑造角色魅力的神奇魔法,「在原著裡你不會覺得阿欽帥,但戲劇把這個角色那股憂鬱、無奈、堅韌中帶著故事的形象塑造地躍然於紙上。」
只要存在 就有發酵的機會
聽著林立青娓娓道來這些他可能已回答過無數次的二三事,卻絲毫感覺不出任何不耐,反倒幫想梗只為讓編輯有東西寫。乍看大而化之實則心細、藏在魁武身軀下的體貼特質,充分體現在它的文字裡。
他說沒有把握自己的文字能改變什麼,但書在那裡,就有討論的可能性,可以記錄、安慰到一些人。對於下一步,林立青告訴我們,他還會繼續寫下去。
Produced&Text by Chelsea Su Style by 郭璈 Photographs by 林茂盛 Images:courtesy of 大慕影藝、博客來網路書店。
Makeup:貴婦慈造型團隊/黃淑敏
Hairstyle:Ivan Sun
【更多內容詳見Esquire國際中文版2020年6月份第178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