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訪問 - 為阿美族而唱的雙金歌王 舒米恩
訪問

為阿美族而唱的雙金歌王 舒米恩

2022/01/27 編輯 /


Q:離開部落,從台東到台北,您覺得最大的差異為何?

A:最大的差異是在於環境跟人口擁擠,房子也很高。很愛下雨的天氣跟台東差很多,我認為有時候多雨的天氣會影響到心情。此外,最大的不適應就是看不到海,我到大學之前在部落隨時都可以看到海,但到了台北後,看海就變成一種奢求。


Q:為什麼當初會選擇前往台北發展,並在台北扎根?

A:大學剛好考上了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大學給了我很多在創作上的刺激,大學時期我的創作能量非常多。恰巧那個時候,趕上台北Live House崛起的時間點,也讓我有了很多表演機會,像現在台北很多Live House女巫店、河岸留言到現在的Leagcy我都有參與到它們初期的一部分,也很感謝這群音樂夥伴對我很友善,讓我有機會表演我創作的歌曲。


舒米恩於台北河岸留言演出。


Q:在台北什麼地方讓您最有共鳴,是您最喜歡的地方?

A:台北的Live House給了我發表音樂作品的空間,也積累我在表演初期的歌迷。過去在玩樂團的時候,我們最開始發跡是在河岸留言,之後在女巫店表演是我開始唱母語歌曲的起點。在當時女巫店一起表演的還有兩組重要的歌手,張懸(焦安溥)及蘇打綠(魚丁糸),最有交集的就是張懸,她還曾經當過我的表演PA。如果說到自然環境,我最喜歡的就是台北的河流,因為在台北看不到海,所幸就去欣賞河景,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台北的河流非常多,台東則是比較少河流,現在在台北,我時常會選在一個河岸發呆,構思創作靈感。


Q:近期也將推出睽違許久的母語專輯,這次專輯的概念靈感為何?

A:這張專輯叫《詠歌者》是一張寫意不寫實的專輯,最大的特色都用阿美族吟唱襯詞發想創作,也很大膽的結合弦樂團編曲、搖滾編制並結合實驗電子與民謠。如果大家覺得聽族語歌比較有門檻,那這次的阿美族吟唱襯詞〈ho hay yan〉大家可能覺得比較親切,純然的吟唱會更像純音樂曲調的表現。用傳統吟唱詞創作專輯非常困難,我創作時也很小心,怕違背自己的傳統,但又必須是結合創新的方式,也是作足功課。此外,這張專輯在器樂上的演奏也有大躍進,每首歌我都有親自吹笛子的段落,在聆聽這張專輯的同時,可以聽看看笛聲如何跟搖滾、電子及弦樂團融合在一起。


舒米恩台北戲曲中心演唱會。


Q:現階段在音樂領域的發展,是否有在您當年北上發展時給自己預設的藍圖之中?

A:有好多事都不在我的意料之內,但都很喜歡。一開始在大學寫歌,原本以為會一直寫下,沒想到表演更有趣,便開始組團,但樂團發展的並不順遂,中間跑去演戲,結果得了一座金馬獎最佳新演員,才開始被很多人認識。夾帶著金馬獎光環,開始有不錯的收入,便開啟回饋部落計畫,那時候的我剛好在做青少年教育,帶他們學習傳統歌謠,這也成為我後來發展個人專輯的契機。出了幾張母語專輯後,竟然又是金馬獎給我在音樂上的肯定,《太陽的孩子》主題曲〈不要放棄〉是金馬獎非華語第一次入圍又得獎的電影歌曲,成為我在音樂創作上的里程碑,感謝鄭有傑導演給我機會讓我寫歌。又一次的金馬光環,我回到都蘭部落,創立「阿米斯音樂節」,在2019年共有8000人參與,小小的部落卻能容納那麼多外地遊客,真的很不可思議。沒想到在2020年碰到疫情,我頓時找不到工作重心,在過去即便再低潮我都可以透過音樂抒發,但去年一整年我卻寫不出一首歌,直到今年五月我才開始可以用正面心態面對疫情,逐漸地找回創作能量。其實《詠歌者》這張專輯也是我這幾年的心情寫照,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對音樂最初的熱愛。


Q:在台北發展多年,覺得自己有適應大城市的工作節奏與文化嗎?

A:這個可以分成兩個面想來探討,不適應的地方在於語言跟人際關係,在部落的大家關係都非常緊密,彼此都說著族語,都很熟悉對方的個性。因此只要在台北碰到原住民都會倍感親切,即使大家都不認識,但原原住民語卻能成為我們彼此間的通關密語。這幾年下來,我也很習慣台北的工作環境,可以與很多音樂人合作,去嘗試很多新的曲風,如果我持續在台東做母語歌謠,反而會看不到自己優點,進而退步。


Text by William Chen Image:courtesy of 舒米恩

延伸閱讀:

我們都是異鄉築夢人

日本出身,行遍台灣 加賀美智久

赤峰街轉角遇見香港味 共楽 Gung Lok